第27章 送走灾难重启生活(4/4)

感动至极,也感激不尽。

曾招宝、王细花、曾永兴、曾永旺又把潘家人送到了村口

此时,潘耀辉和何小红挑着稻谷,潘志鸿挑着竹篮,曾淑萍则拉着王细花的手,在并肩而行。

至村口,曾淑萍在王细花的脸上亲了一口后才与潘耀辉、何小红和潘志鸿徐徐而去……

王细花看着渐渐离去的曾淑萍,她便心满意足的露出了满脸的笑容了。

还记得么?第一次在这村口送走曾淑萍时,曾淑萍当时还是被叫做猪妹呢,当时王细花在呼天喊地、在嚎啕大哭、在万分不舍、还被雨淋得了一场大病;而在劫后重聚的这一次相送,那王细花却是心满意足的在露出了笑容了。

自此以后,大家的生活便彻底地恢复了常态了。

所以,曾潘两家人便又是常来常往了,那王细花便又经常地可以与曾淑萍见面了。

而回到了潘家村后的曾淑萍、潘志鸿、潘志光、陈慧芳以及杨翠桃等一班小伙伴们,则又欢天喜地的重新过回了从前的生活,虽然缺少了潘志强,但是慢慢地,她们也就习惯了。

潘志光和潘志鸿又回到村里六叔公的私塾学堂里去读书了,潘耀辉照样去做木匠了,潘耀文照样四处去补锅补煲磨菜刀磨剪刀了,潘耀华也照样四处去卖杂货了,曾淑萍、杨翠桃和陈慧芳三人又去放牛和捡柴烧了,也与各自的母亲一起下地去耕作了,留在家里的女人们,那何小红、王丽珍和孙美莲也照样在家里耕田和照料着家里了。

最不幸的是潘志豪,由于在逃荒路上受到了死去的弟弟潘志强的惊吓,他至今都还是痴痴呆呆、懵懵懂懂、麻麻木木,他有时还会疯疯癫癫,唉!都三年多了,他就一直都没法正常地恢复过来,他便一直成为了潘耀华和孙美莲的心病。

至1947年的秋天,那龙头镇新建的龙头中学便在开始招生了。

头中学是一所由当地的华侨们捐建的中学。

在1945年的抗&日&战争胜利后,龙头镇的在各个国家的华侨同乡会抱着教育救国的爱国之心,同时,也抱着为造福桑梓、造福家乡子孙后代的赤子之心,华侨们便联络共同回来故乡捐资建起了这所中学,在筹建该中学时,也得到了龙头镇各乡各寨乡绅的鼎力支持,家乡所有的人也都喜出望外,更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因此,中学从征地到建成,只用了两年不到的时间。

头中学建成后,又在当地乡绅的联系和争取之下,便得到了当时政&府的教育机构的支持和认可,政&府便派来了大批的专业教师,学校也聘请了部分的老师,这样,龙头中学便成为了一所有初中部和高中部的全日制的高级中学了。

头中学是龙头镇自开天辟地有史以来的首座完整的中学,可谓是当时当地的最高学府,从此之后,在这个山沟小镇里,当地人的子孙后代便开始能接受到正规的现代教育了。

头镇的人,特别是家境殷实、家庭条件较好的人,那都是无比的高兴的,人们便纷纷地奔走相告、在欢欣鼓舞,并纷纷地鼓励、鞭策自己的子孙来考入头中学就读。龙头中学的建成,便更加激发了年轻学童的求学和求知的欲望,便更加激发了人们奋发图强去实现理想的动力。

由于是僧多粥少、学位有限,于是,龙头中学便实行了考试择优录取的方法来招生,其结果,则几乎是只有进过私塾、有一定基础的学童才能进入到龙头中学读书。

这一年是龙头中学的第一次招生,在经过考试以后,潘家村的潘志鸿和潘志光顺利地进入了龙头中学的初中部,曾家寮的曾永旺也顺利地进入了龙头中学的初中部,时年,潘志鸿14岁,潘志光15岁,曾永旺也是15岁,他们三人便成为了同学、便开始在龙头中学接受着正规的、全面的、社会与自然的全日制教育了。

曾招宝仗着家大业大和财大气粗,他便采取了捐资赞助和疏通关系的办法,也把已经是19岁的、早就过了就读中学年龄的曾永兴弄进了龙头中学的高中部。

其实,龙头中学第一次招生的高中部,那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那学生的年龄也是参差不齐。

家长的意图主要是让孩子接受现代教育的理念,让孩子有现代教育的意识,在高中部能学多少就多少,这其中有求知的欲望也有一点攀比的心理,因为这里毕竟是封闭和落后得太多太久了,所以,能让孩子进入头中学就读是超前家长的超前意识,也是当地家长的一种荣耀。

这时,在我的故乡里,在这个封闭落后的山区里,耕田种地的、外出做生意的、求学读书的,各行各业,都能勉强地各尽所能,都能勉强地按各自的意向去生活、去学习、去奋斗、去创造……

而在龙头中学就读高中的曾永兴则加入了地下党,他去闹革命了。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章续述。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