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1943年逃荒上江西(2/4)

,其先祖几乎都是从闽南的上杭、永安及龙岩等地,以及从赣南的寻乌、安远、信丰和赣州等地迁徙而来。

因此,从1943年的5月份开始,当地的人们便以村或以姓为群,纷纷地拖男带女和带着族谱在向这些地方逃荒去,去这些地方寻根和寻求同姓族人的接济帮助,以求度过饥荒。

在1943年的潮客地区,人们短暂的逃荒“上江西”和“走福建”,这如果没有老一辈人的讲述和口传,则一般都鲜为人知,一般都已被历史的烟尘所淹没了。

以上便是当时当地的饥荒时的宏观状况,下面,咱再来细说本书中的潘家及曾家的情况。

当时,在潘家村的潘耀辉,他只有薄田三、四亩,其中水田只有二亩多、不到三亩,其余的则为旱地,平时,他的水田种水稻,旱地则只种些蔬果和番薯等农作物,田里的产出根本是不能够维持一家人的温饱生活,幸运的是,潘耀辉是一个木匠师,他的手艺和工艺水平在当地那绝对是一流的,并闻名于当地的十里八乡,因此,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家里就要靠潘耀辉做木匠赚来的钱来买粮维持温饱和其他生计。

在1942年10月底收割当年晚稻的时候,由于气候变化和虫灾等原因,那潘耀辉家也只是收成了一千多斤的稻谷,这比往年已经是减少了数百斤的稻谷了。在平常来说,在两造之间,潘家只是缺粮一到二个月,这就要靠用钱来买粮维持。然而,在1943年2月份左右的时候,粮价便开始腾贵了,潘耀辉用尽了家里的全部积蓄也只是抢购到了一丁点的粮食,然后,虽然家里开始节粮节食,但是,在经过当年春节和此前的食用后,其储粮也在1943年的4月份时便基本吃光了,家里便开始断粮了,因而,全家人便开始加入到了寻找野菜充饥的行列了。

同村的潘耀文和潘耀华两家人情况也基本相似,其实,潘家村大多数人情况也是基本相同。

另外,在饥荒面前,谁都不敢外出做生意,外出做生意也赚不了钱。

因此,潘家村人便无不在忧心忡忡和艰难起来了。

至1943年4月底的时候,眼看老天在继续放晴、一点都没有要下雨的迹象,眼看这早造颗粒无收已成定局,同时,大家预计旱灾还必将加重,以后的日子必将无法过活。

因此,潘家村的部分人便开始商议要去逃荒了,都说,这逃荒也必须要趁早,趁部分人还有丁点的粮食可以带作干粮,另外,他们是准备上江西去逃荒的,因为潘家村的先祖是从江西迁徙而来的。

在消息传开后,村里人便人心惶惶了,悲凉的气氛便开始日益弥漫了起来了。

该怎样去逃荒?该在什么时候动身去逃荒?该如何走到江西去逃荒?

这里面有很多的问题和困难、也有很多的学问,于是,作为村中的长老,那村里的长老六叔公潘广荣便毋庸置疑和义不容辞地起来组织大家了。

在这天的晚上,六叔公潘广荣和老耕叔潘广耕便在召集村里各房房亲到祠堂里来商议。

在经过了好几个小时的商议后,也是在听取和统一了大家的意见后,便一致决定在三天后,村中的一半的人就准备集体抱团动身要去上江西逃荒了。

其时,潘耀辉、潘耀文和潘耀华三家人都在逃荒的人群里。

这样,当潘耀辉从祠堂议事归来后,他和何小红夫妻俩便也在家里商议着自家该如何去逃荒的事情来了。

潘耀辉首先把在祠堂里时的众人的议事决定告诉了何小红,跟着,他说道:“……此次上江西呀,路途遥远,山路崎岖,烈日炎炎,风吹日晒,还要忍饥挨饿,特别是人生地不熟,也不知道江西那边的情况怎么样,所以,前途难料啊!”

何小红说道:“对呀,不过,既然是随村中人集体行动,大家都这样,那我们也就只能随大流了,唉!是生是死,也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潘耀辉说道:“嗯,真是没办法,也就只能是这样了。”

何小红说道:“只是两个小孩不知会怎么样,你看,鸿儿才9岁,萍儿才6岁,听村里人说,有好几百里的路呀,我就担心萍儿,就不知她能不能跟着走?唉!”

潘耀辉说道:“这有什么办法呢,家里断粮了,我也憋得慌啊,你看大家都饿得脸黄肌瘦,两眼发昏,腿手发软,这山上河边的野菜也都被人採光了,天天吃野菜喝水充饥,只怕会水肿,不走也会饿死的呀。”

何小红说道:“唉!老天爷似乎是要绝我们呀,真不知道我们能否跳过这个坎,能否闯过这个关。”

潘耀辉说道:“就你说的,也只能是听天由命、随大流吧。希望祖宗能保佑我们跳过这个坎,能保佑我们闯过这个关。”

何小红说道:“要求祖宗神明保佑,也要靠我们自己多想办法呀。其实……我在想呀……能不能把萍儿留在她亲妈那里,让她别跟我们去逃荒,少带一个小孩,我们也容易照顾鸿儿,少一张口,路途也容易找吃的,也少一点危险,就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