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四章 绝无仅有(1/3)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属。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由于国家和社会,所经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阶段,对于物质文化的需要也各不相同。

所以这世上的万物,经济价值也往往会随国家和社会需求起伏不定,而非经久不变。

有的东西会被高估,有的则会被低估,而且这种价格的起落,还免不了走极端。

同样的,因为时代的变化,也必然会有更符合需求的新东西发明创造出来,会有存在了千百年的老东西被们逐渐遗忘。

说到世的悲哀,恰恰就在于永远无法把握这种让眼花缭的变化,却经常会受到这种变化的困扰。

以至于许多都如同狗熊掰子一样,犯下追涨杀跌的错误,做出买高卖低的蠢事来。

但反过来,对于提前就知道世变化的穿越者而言。

这无疑是一目了然的事儿,是非常容易避开的坑。

比如宁卫民,他就不会随大流,捧高踩低,也不会追时髦,喜新厌旧。

反而具备一种火眼金睛的能力。

他几乎一眼就能分辨一个或者事物,经济价值是否被社会低估,未来是否有增长潜力。

所以在这个年代,怎么让花出去的钱不贬值,还能获得不菲的增值回报。

怎么把一块钱花出十块、百块的效果,就成了这小子远胜于他的独特优势。

1978年之后,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

共和国带着刚刚摆脱禁锢的喜悦,沐浴在新时代的光辉里。

只是尽管社会大体环境在持续不断的好转。

但也并非所有子,都能于第一时间扭转颓势,奔向幸福的康庄大道。

因为有句话说的好,全天下幸福的都是一样的,而不幸的却各有各的不幸。

别忘了,五个手指还不是一边儿长呢。

世间总有那么少数的几个,是背得离谱儿的特例。

明明没做错什么,他们的子却在酸涩的苦水里越浸越,一点儿不见好转的迹象。

无法不心生同

可即便是这样的可怜,也仍旧不是最糟的况。

因为比一个可怜还要凄凉的,是两个这样的可怜碰到了一起。

而且在这两个可怜之间,还有着事关生存的根本利益冲突。

说白了,就像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的“比惨”段子一样,那才叫造化弄哪!

这可不是胡说八道,现实生活里,真有这样的事儿。

别处不提,就说京城煤市街扇儿胡同2号院的一老一少吧。

他们就属于这样狭路相逢的两个倒霉蛋。

老的叫康术德。

1918年生,祖籍津门静海。

少年时逃荒来到京城,后以“打小鼓儿”为业。

由于旧时年月里,京城只有两个行业最来财。

一个是吃瓦片的,另一个就是古玩行。

康术德不但在京城娶了媳,还买了房子。

实际上这扇儿胡同2号院,他就是房东。

只是时代的更迭,却让生的方向很难把握。

解放以后,康术德全家都回了老家。

随后经过十几年的沧海桑田,变得只剩下孤身一

1979年,老家房子偏偏又因雨坍塌了,康术德就又跑回京城来了。

再见面,院子里这些老房客对康术德都心生同

因为就他那穷困潦倒的样子,比起他当年要饭进京的形容也不差什么。

于是在几户房客的说项之下,经由街道和房管部门批准。

康术德就搬进了他原先住过的两间小北房,暂且容身。

由于户申请有个过程,康术德领的粮本儿是临时的,每月的油盐酱醋,暂时都得靠邻居们帮衬。

经济来源呢,康术德也只能先靠给运动中改名为“京城中药店”的同仁堂糊纸盒子聊以过活。

这样的处境,对这么一大把岁数的来说,可怜不可怜?

可别看他可怜,还有比他更可怜的。

说起来也邪门了,就没有这么巧的。

偏偏就在康老儿勉强安顿下来不久。

另一位同样有权住这两间小房的主儿,也在1979年冬天,跑回京城来了。

这就是返城知青宁卫民。

说起这小子,更是个苦孩子。

宁卫民是1961年生,父亲宁长友是大栅栏起重社的三车夫。

在他两岁的时候,就因为烟酒无度犯了脑淤血,早早过世了。

宁家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