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五章 买什么(2/3)
两千年后,他花个上千万大价钱,还不一定能买到呢。
至于有崩、有冲、有毛病的,后能值个几百万的,在店里百十块钱就可以买到。
瞧瞧,这不是耗子掉在了米缸里,都不愿意爬出来了吗?
宁卫民确实是看这个,觉着这个好。
等看那个,他又觉着那个好,哪儿件儿也不愿意撒手。
于是乎,从此之后,他一有空就请认识的记者吃饭。
图的就是,想借用家的记者证登个记,好去文物商店的“内柜”买东西。
当然,这种登记可不是那种,为了确定所有权的凭证。
而为了防止文物外流,签署的一份保证书。
内销文物有特别的规定,要确保从店里买走的东西,绝对不能赠送或转卖给外国。
不过话说回来了,这种便宜好是好啊,可却很像张士慧从莫斯科餐厅搞茅台酒,从“国通社”大院搞万宝路那两件事比较类似。
说白了,耳挖勺炒芝麻——小鼓捣油而已。
对宁卫民来说,实在有点不解渴。
这可不是他贪,关键是现在的宁卫民,同时把持着服装和工艺品的生意,手里的闲钱实在“淤”了。
别忘了,去年整整一年,他是有时间挣,没时间花啊。
光工艺品这块,每个月都是两万的纯利润在往他兜儿里蹦。
从5月份开始,服装尾货生意又走上了正规,两项相加,每月光外快就得七八万的利润。
这还不算下半年他上手的烟酒店生意呢。
要都算一起,他每月妥妥得赚上十万块了,绝对是这年京城
一号的财主。
可就是因为太忙了,他一直只能凭借外企高管的身份,与街道的业务牵扯,把这些钱伪装成公款存进银行去。
这是唯一的处理方式。
所以即使刨去开烟酒店的两万五成本,留在缝纫社继续运营的十万资金。
还有去年把狗票补足了二十万枚,今年开年又买了两千五百张整版的猪票耗费的六万块。
如今他银行里的户上也已经积攒了四十七八万了。
要比财力,别说皮尔·卡顿公司的所有高层绑一起也赶不上他。
就连他自己都感到这些巨量的现金成了一种巨大的负担,多得烫手,多得咬手。
是一定得尽快花出去,是万万不能突五十万大关的了。
这么一来,他要想赶紧把这些巨量资金浓缩成便于积存的财富。
终归还是得从不受任何限制,可大批购买的东西上想办法。
可到底买什么呢?
还是那句话,买东西不能瞎买。
一方面得考虑未来的升值潜力,眼下付出的成本代价,储存是否方便。
另一方面也得考虑品种投机时间差,便于在投机市场打接力赛。
继续收字画吗?
已经不大合适了。
因为1980年的5月,京城在港城举办了首次的出商品展览会后。
就让港惊喜地发现京城送去的书画和各类文玩摆件、工艺品是那么的便宜。
和本地存在着巨大的价差。
于是不但那些送去展览的东西被港抢购一扫而空,也促使许多港城藏家开始来京城淘宝。
这样一来,自此京城就拉开的各类文玩字画涨价的大。
涨得最快的还恰恰就是书画类,和古籍类。
至今为止,小三年过去,书画的均价已经足足翻了四五倍之多。
齐白石已经二百八十块一平尺了,徐悲鸿和张大千二百三四,陆俨少和黄宾虹涨幅最少,也到了三十五一平尺。
虽然这价格也算是物有所值的吧,对比后的升值幅度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可问题是宁卫民已经吃下去太多的品字画,手里又握有巨款,不但眼界高了,胃
也大了。
他的心思是要买就买大尺幅的品。
偏偏市面上要见到这样的力作已经那么容易了,得靠运气,题材未必好。
打个比方,要让他花个两千块就拿一幅齐白石的五六尺花卉走,五百块买个齐白石的扇面。
他一琢磨涨幅,这价比可有点低啊,也有点费劲。
买是可以买的,可已经没太大吸引力了。
而瓷器、佛像、青铜器这样的古董又受到政策严厉的监管,想吃个饱根本不可能。
木质家具最大的难题就是储存问题,了不行,太
也不行,耗子啃了更不行,需要的空间还大。
关键是价格也贵,好几十块买回去一个椅子,还只是翅木的,松松垮垮还得修,这又何必呢?
所以最终退而求其次,也就剩下印石、翡翠、玉器这些东西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