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六章 海市蜃楼(2/3)
,她住得又是婆家。
仰鼻息的处境里,方方面面有着太多让她不适应、难融
,却又不得不委屈自己的障碍和限制了。
首先就是生活上的诸多不便。
所共知,在美国,公共汽车往往只在市区行驶,离开市区稍远一点,就没有公共汽车了。
即使有,也是一两个小时才来一班车。
所以如果再美国没有汽车,又或是不会开车,那就等于缺了一条腿,极为不方便。
然而想考驾照,除了学开车以外,还必须先有一个合法的身份才行。
以米晓冉的处境,填过婚姻注册表给赵家的律师。
那还得过三个月才可以拿到临时绿卡,过一年后,才会有正式居留权。
当然了,同样因为身份的问题,没有工卡,想打工挣钱也是不可能的。
这样一来,米晓冉唯一能的事儿,也就是去上语言学校学语言,强化一下英语水平了。
但可惜的是,由于赵家是在长岛的富区,她去上学的地方也很远。
不但一去一回不方便,需要让赵汉宇接送,要费他大量的时间。
关键是美国的华大部分还都讲
汕话和粤语。
本来语言学校里懂汉语的老师就不多,即使有,家也不会讲普通话,写的也都是繁体字。
甚至就连赵家的
况都是这样的。
所以米晓冉简直成了两不靠了。
她不但得补英文,还得狂学粤语,进展还缓慢,学的吃力极了。那还能不难受啊?
但更让难受的还是身份上的低
一等。
这话一点不夸张。
尽管所有美国对“社会等级”这个词
恶痛绝,张
闭
都宣称他们的国家不存在等级差异,他们这里是民主平等的天堂。
但金钱主导一切和白至上的优越感其实是一直是并存的。
所以无论从经济方面,还是肤色的角度出发,从共和国来这儿的全都是垫底儿的,最不受尊重。
米晓冉才初到语言学校,就感受到了这其中的滋味。
因为她所到之处,但凡见其为东方模样,长毛洋
便总要问她。
“本
?还是新加坡
?”一旦答“NO!”。
对方还会锲而不舍地继续猜,“那是从港城来的吗?哈哈……从宝岛来……”
“NO!CHINA!”,
对方顿时大惊失色“怎么可能?你的国家不是非常贫穷,文明素质不高吗?你怎么可能来自华夏内地?”
更让米晓冉伤心和感到无力的,是看下菜碟儿哪儿都如是。
这种况即使是在赵家也是一样。
就因为米晓冉的家里没有任何给予她经济帮助的可能,永远需要赵家反哺。
而大嫂林玉珍的娘家是搞塑料玩具的小老板。
米晓冉哪怕再拼命去讨公婆的喜欢,也比不了大嫂的地位。
像家里每逢重要的事儿,公婆都只会跟长媳商量,米晓冉连知都没份。
甚至就连家里的佣也只把林玉珍当成说话算的主家。
米晓冉在他们的眼里不过是个走了运,嫁进赵家的大陆妹而已。
佣们表面的客气下,内心的敷衍和轻视都是掩盖不住的,时时会流露出来。
所以米晓冉的唯一能做的就是等,什么也不了的
等,等着拿到合法的身份。
只有到那时,她这些叫疼的处境,才会迎刃而解,一切都可以重新打鼓另开张。
可惜她又算错了。
很快,身份是拿到了,她也去考下了驾照,公婆甚至给她买了一辆旧的二手车。
但这个时候公婆又催促她和赵汉宇要孩子了。
认为她上学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不如今后就在家帮大嫂管管家事,专心相夫教子。
这才是真正让米晓冉恐惧的地方。
她可不想千里迢迢来美国,就安心做一个不拿钱的保姆,给赵家生许多的孩子。
今后自己一切自由皆无,一举一动都要看赵家的眼色。
更大的危险还在几年之后,都会老的,不老男
也会腻烦的。
一旦失去赵汉宇的感,她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资本可以追求幸福。
可她白吃白喝白拿白用家的,又有什么权力去反对呢?
于是只能是先答应下来微笑敷衍着,慢慢等待改变生活状态的机会。
为此,她心里难以避免的产生了一种自己作价把自己给卖了,退无可退的哀伤。
在1982年最后的三个月里,她在赵家的生活彻底失去了乐趣,好像这里是一个陌生的星球。
她特别想家,渴望回到京城家中我那安全、温暖的小床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