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文神道(2/2)
凭借自己的喜好点了宋保德。
因此,荀源和宋保德都仅仅得到两次文昌赐福,没办法以三元及第的身份参与文昌策考。
想到自己因为荀源而失去一步登临天的机会,宋保德对荀家身怀怨恨。
“我成不了三元及第,你儿子也别想!”
荀易近些年有不少作品流落在外,更别说他写了两本书。宋保德是个有心,收集作品,研究荀易的笔迹。虽然这些作品因为排版的关系没有亲稿才有的避讳字体,但排版用的活字印刷是以荀易字体为原版,所以从笔画上也能捉到一点笔锋韵。
再者,这次考卷上的避讳字体,也会露荀易的身份。
跟五个同伴花了一天时间进行判卷,将前面死答案部分完全正确的五份卷子拿在手中。
“如果荀源的儿子连前面部分都做不出来全对,不用我出手他自然得不到解元。”
这五份卷子整齐工整,唯独一份卷子上沾染墨迹。宋保德摇摇,将这份卷子抽出来:“卷面不工整,扣分。”
然后其他四张卷子对比,又抽出一份卷子:“这张卷子答题呆板,虽然前面全对,但没什么新意。暂留。”
然后把其他剩下三张卷子给其他传阅,三张卷子后面的大题利意明确。五
看罢,点
让宋保德暂时放在一边。
“不出意外,这些可直得举
之位。”
就算后面两场没有出来结果,仅仅凭借第一场的卷案,便看出这三文采,可得举
之位。
“而且,荀易那小子应该就在这里面。”宋保德目光幽邃盯着一份卷子。这份卷子使用的避讳字眼很醒目,“茂”“钰”“源”“芸”……
“荀家茂德公,还有他祖父、父亲以及母亲的名字。应该就是这个了!”宋保德暗暗给这片文章判死刑,又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内敛文气,如兰似云,想必是文昌帝君眷顾这位学生。而且他对农耕、游牧文明的见解骨三分。里面还隐隐指出天庭和异之别。”
“不错,不错。想我九州天庭泱泱浩大,岂是那些蛮夷异比得上的?”看到这篇文章态度鲜明,就算后面那篇辞藻有些病语,宋保德也不愿意计较了。
“阿嚏——”荀易突然打了个嚏,在宋保德开始阅卷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第二场的考试。
数考,拼的就是算数工程。甚至还准备一个账本让他们来进行实际演算。
“幸好我从小就学这些东西。”荀易倍感庆幸,自己的运气真的不错。两次考试居然都能碰到自己熟悉的题目。“不过要说算数,当年刘振英得的是筹。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还有李俊德,刘振英给他补课,到底管不管用?”
飞快写着自己的答案,这一场对他而言毫无压力。
文昌帝君站在他背后观看他的答卷,然后又去看了看荀晟等的答卷。在第二场中有着全部正确的仍然是三个
。除却荀家二子外还有一个郡内其他地方的学子。
“看样子,想要分辨高下,只能看第三场了。”
第三场是政论,也是勘察这些学子对政治的敏感,以及为处世的态度以及办法。举
之后,已经具备做官的条件。为
父母官,如果不会办事光会诗词有什么用?
于是,政论问的是如果判案,如何治理民生方面的问题。
荀易抹了抹下,想起自己在城隍府这几
所学。“文判教了我这些判案经验,的确有用啊!”
下定决心回去给文判添一份香火,荀易又看到最后二题。
最后二题涉及时政,一道题问的是北蛮侵应该如何行兵。荀易对兵法了解不多,但从小因为家中渊源刻意学了不少。
“算了,虽然是纸上谈兵,但我其他题目答得不错,应该有一个好成绩。”
另一道问的是当瘟疫发后作为父母官应该做的措施。后面还有城中粮食以及兵力方面的限定。
几之前,荀易刚刚在苗县来了一场实际学习。
“好有好报,这句话我是信了!”当初荀易心生善念,去苗县救
,现在这一切都用上了。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古诚不欺我!”
---------------------
书虫的茶话室
关于荀易的名字,荀(xun)易(y)这个字真不念gou,请不要再说苟易了。
另外风烨的名字。风(feng)烨(ye)这个字真不念hu,请不要说成风华。
三本书的主角,看起来就长明的名字最好念,虽然是三个字的。&1t;!--over-->&1t;/d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