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三章 反对移民(2/3)
地、收割庄稼都会逐步被机器取代,要想变的更富有,就必须投资工业,这是大势所趋,上海、广州那些个工厂,哪个不是富得流油?一个千余的工厂一年的收
就能抵得上咱们这上千顷地。”
说到这里,他轻叹了一声,“随着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工厂,象咱们这种挂千倾牌的
子将会越来越难过,必须及早改变,否则就有可能被这个时代淘汰。”
宋有坤半晌没吭声,什么工业时代他不懂,但他知道这世道确实是变了,铁路火车有线电报、机器钻井,十丈的
井,这些担心他都是亲眼目睹的,会不会出现耕田犁地、收割庄稼的机器他不知道,但现在的佃户已经越来越雇,不吊死在一颗树上,也不是什么坏事。
良久,他才问道:“定了”
“定了。”宋鹤年沉声道:“不能再犹豫了。”
宋家愿意捐二万石粮食,而且还不要优先打井的机会,只是让在《济南报》宣传一下,这让洪仁寿大为欣喜,能募集二十万石粮食就足以保障灾民顺利渡过这个冬天,就能稳定民心!移民算不得政绩,但大灾之年能采取种种举措赈济灾民,稳定民心,维持地方安稳,不出现饿死
或者是少饿死
,则是实打实的政绩。
镇南王府,长乐书屋。
易正行拿着几份电报走进书房,正在与赵烈文谈的易知足看了他手中的电报一眼,道:“又是哪里告急?”
“不是告急。”易正行快步上前递过电报,道:“山东、河南、山西省咨议局召开临时会议,对于大规模移民颇有意见......。”
看过电报,易知足随手将电报转给赵烈文,哂笑道:“又不愿意出钱出粮赈济灾民,又不希望朝廷大规模进行移民,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尽管反对大规模移民的呼声不高,但此举确实是严重损害乡绅的利益。”易正行谨慎的道:“咨议局议员毕竟大都是地方乡绅。”
“反对移民的不仅是乡绅。”赵烈文接着道:“厂矿企业业主也都反对,因为他们需要大量的工。”
“反对也没用。”易知足沉声道:“移民实边是不可动摇的长期国策。”
迟疑了下,赵烈文才道:“问题是灾民也不愿意移民。”
看了两一眼,易知足才道:“移民实边是长期国策不假,但如此大灾,不大规模进行移民,无疑会增加赈济的难度......。”
“可目前没知道正面临着一场史无前例的灾。”赵烈文道:“除非是公开宣扬。”
公开宣扬北方各省一亿多正面临着一场罕见的长达四五年之久的严重旱灾,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是难以预计的,易知足可以肯定的是,消息一见报,必然引发严重的恐慌,广州上海两地的
市必然
跌,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这个风险,他不敢冒!
“公开宣扬不可能!”易知足摆了摆手,顿了顿他才接着道:“进行舆论引导和舆论控制,宣扬移民实边巩固边疆的必要,宣扬移民也是赈灾的重要举措,严格控制利用舆论反对移民。”
赵烈文斟酌着道:“如此一来,可能会极大的遏制地方乡绅和厂矿企业业主赈灾的热,如此大灾,总不能只依靠朝廷和元罢?”
这个可能确实存在,略微沉吟,易知足才道:“惠甫多虑了,厂矿企业谁敢得罪元?至于地方乡绅,随着灾的持续,他们若不积极配合,踊跃赈灾,移民的规模就会越来越大,可以树立一两个典范,移空一两个州县。”
“如此杀儆猴,效果必然显著。”易正行道:“是否能制定一个赈济制度,朝廷和元赈济的钱粮按照地方乡绅赈灾捐输的多少进行调拨。”
易知足微微摇了摇,““此举不妥,容易遭
诟病,也有损朝廷的威信和元的声誉。”
“还是杀儆猴更为妥当。”赵烈文笑道:“移民实边是国策,若是将移民纳
州县官员考核,可能会更利于推动移民......。”
“惠甫这建议不错。”易知足点了点,“向恭王建言罢。”
京师,首相府。
宽大的办公室里,奕?皱着眉翻看着各省呈报的月报,移民政策已经宣扬了两个多月了,灾
也逐步严重,但移民的效果却是差强
意,尽管遭灾但愿意举家移民异乡的百姓依然不多,只有一些遭灾十分严重的州县移民
数稍微多一些,很显然,北方各省还没
意识到他们正面临着一场极度严重的灾。
这个况令他颇为担忧,面对一场大范围长时间的严重灾荒,越早移民,越大规模的移民,朝廷在后期的赈济就越轻松,耗费的财力也就越少,而越迟移民,开支就会越大,也越困难。
“王爷——。”一个章京在门禀报道:“上海镇南王府赵烈文电话。”
“接进来。”奕?连忙吩咐道,“嘀铃铃”清脆的电话铃声一响起,他就拿起电话笑道:“有些子没接到惠甫兄的电话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