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六章 长乐居士(2/3)
思忖了片刻,才道:“举名额有定,一省三年少则七八十,多则不过百余,国城兄这新式学堂,却是年年皆有毕业生,而且规模亦会
趋扩大举
免除赋税徭役,还有做官的资格,国城兄可思虑过?”
“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取得学士学位,至少要经历十五年苦读,丝毫不比科举轻松。”易知足含笑道:“获得学士学位的毕业生,未必一定要做官,应该只有一小部分会仕,大多数
会进
船舶、冶金、机械、
通、商业、教育、文化、军工等各个领域,至于免除赋税徭役,二十年后,朝廷可以逐步削减。”
这倒是行的通,曾国藩看了他一眼,道:“国城兄为了朝廷变法革新,可真是用心良苦。”
这话明显有揶揄的意思,易知足却是喜好不以为意,微笑道:“元是大清的元,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我岂能不知?”
“国城兄既有如此想法,则最好不要有废除科举之心。”曾国藩语气极为诚恳的道:“科举积陋已久,变科举、倡新学、开民智、求才,此乃大势所趋,但科举可变不可废!
科举千年,纵有积陋,但瑕不掩瑜,科举制度有着无与伦比的优越,科举既是朝廷官僚选拔制度亦是教育制度,百姓不待劝而竞于学,可谓是政教一体。
其次是公平竞争和阶层流动,科举沟通了官民阶层,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就可能出将相,而官宦子弟,不解经书,无缘科场,则可能沦为平民。
好学者则庶民之子为公卿,不好学者则公卿之子为庶民,一方面青云有路,一方面富贵无常,这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各阶层的才流动,也尽可能地在制度上实现了平等。
自上而下而言,科举面向各阶层甄选才,为朝廷提供优秀官员,保证朝廷正常运转,利于巩固皇权。
自下而上来说,科举又是一个制度完善的晋升渠道,各阶层的优秀才,可以通过科举
仕为官,甚至进
朝廷中枢。”
顿了顿,接着道:“科举取士,渊源于隋、唐,至今已一千二百年,各朝奉行不渝,不仅因为科举有着诸多好处,还因为科举,进可以使‘天下英雄尽吾彀中’,退可‘以科举销天下英雄气’。”
说到这里,他大有意的看了易知足一眼,“国城兄以眼光长远而著称,当不会做出‘为兴新学,而废科举’之本末倒置之事。”
易知足不置可否的一笑,“我先前还提醒二位王爷,留意英吉利文官选拨制度,涤生兄尽可放心,元断无废除科举之心,亦没有那份能耐。”
见他一府漫不经心的,曾国藩心里暗叹了一声,不愿再多费唇舌,转而问道:“左季高在西北
况如何?”
易知足缓声道:“左季高累功晋封一等子爵,实授塔城参赞大臣。”
一等子爵?这可是正一品!曾国藩既为左宗棠高兴,心里又不免有些嫉妒,左宗棠不过一举,得易知足青睐,这才几年光景,就晋封一等子爵,这让他这个同进士出身在官场打熬了那么多年才是吏部侍郎的他
何以堪。
易知足自然不知道曾国藩心里五味杂陈,接着道:“新疆应该建省了,涤生兄不妨上个折子,仿四川例,设总督,总督选就举荐左季高。”
举荐左季高为新疆总督?曾国藩心里震惊,缓缓点了点,道:“在下
微言轻,举荐总督
选?”
“没比左季高更合适。”易知足含笑道,顿了顿,他接着道:“湖南不乏经世致用之才,涤生兄夹袋中可有适合
选?”
听的这话,曾国藩心里一喜,易知足虽然身无一职,但却与裂土封王无异,实实在在的掌控着大清十省之地,论权势,康熙之时的‘三藩’加在一块也是大为不如,‘易选官’如今已是天下尽知。
这可不是谦逊的时候,略微沉吟,他才道:“国城兄求贤若渴,唯才是举,在下可不敢胡举荐,待回去细细整理一份举荐名单以供甄选。”
“好!”易知足爽朗的笑道:“经世致用之才,多多益善。”
两后,东南各省大小报纸均在
版
条的醒目位置刊载了署名长乐居士的两篇文章《论捐纳制度》《再论新学》,前一篇文章历数捐纳制度种种弊端与不公,直指捐纳是吏治败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呼吁废除捐纳,禁止捐纳为官。
后一篇文章则是叙述新学之必要,呼吁兴办学堂推广普及新学,培育新学才,并直言,新学
才必须优于捐纳者补缺!
报纸一出来,就在东南各省引发轰动,如今东南各省官绅士民谁不知道这个长乐居士就是易知足的笔名,这两篇文章一是涉及捐纳候补,一是涉及新学,与东南各省官绅士民息息相关,可谓是全民关注,全民热议。
新学才必须优于捐纳者补缺,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新学
才有做官的资格,有功名!对于读书
来说,功名是
骨髓的,新学
才有功名,不少士绅商贾百姓两眼都开始冒光,仿佛看到一条获取功名的捷径!
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