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 南洋大臣(2/3)
了片刻,他才点道:“我会认真的考虑易先生的这个建议。”
义律刚刚离开,包世臣就脚步匆匆的赶了过来,递上一份邸报道:“东翁,皇上委任耆英为南洋通商大臣,刚接到快报,耆英已经从江宁启程,不就能抵达上海。”
“南洋通商大臣?”易知足说着接过邸报。
南洋通商大臣全称——办理江浙闽粤四通商事务大臣,除了管理通商
岸
涉、通商、海防等事务外,还兼督办海防、训练南洋海陆军和举办工矿
通实业等的钦差大臣。
看完这道任命,易知足眉一皱,“朝廷要筹建海军和新式陆军?朝廷哪来的银子?”
包世臣哂笑道:“哪还用说,自然是打元的主意,否则耆钦差也不会着急赶来上海。”
易知足有些纳闷的道:“这个耆英是什么况?怎的邸报才到,他
已经到江宁了?”
“东翁可能没留意。”包世臣道:“前几个月,邸报就已经刊载了的,调盛京将军耆英为江宁将军,他应该是刚到江宁没几。”
易知足微微点了点,沉吟了片刻,才道:“耆英,是宗室吧?载铨一系的?”
“耆英全名——新觉罗·耆英,正蓝旗,多罗勇壮贝勒穆尔哈齐六世孙,其父是嘉庆朝东阁大学士禄康。”包世臣缓声道:“他是宗室不错,但却是穆党一系,与琦善一样,属于穆党一系核心。”
又是穆章阿一系的大员?易知足忍不住暗自腹诽,这载铨、潘世恩也真是窝囊,户部银库案那么好的机会都没能将穆章阿踩下去,居然还让穆党的大员来担任南洋大臣!两广总督是琦善,南洋大臣是耆英,都是穆章阿一党的,闽浙总督是邓廷桢,两江总督是林则徐,看来,他是不可避免的要卷党争之中。
点了支雪茄,易知足才问道:“耆英那么着急来上海,难不成打算将他的钦差行辕设在上海?”
“有这个原因。”包世臣道:“不过,应该还带有封赏嘉奖东翁和元众将士的谕旨。”
看来,道光对于如何封赏他和元团练也很是痛的,封赏参加江宁会战的文武大员的谕旨早就下了,唯独他和元团练的姗姗来迟,好在他也习惯了。
不过,他还是有些感兴趣,道光会如何封赏他?江宁会战,他当属首功,元团练连战连捷,战果辉煌,战绩傲,但他最后擅自率领元团练撤离江宁,而且也没参与最后的和谈和签约仪式,道光心里必然是有几分恼怒的。
见他不吭声,包世臣轻声道:“东翁得有准备,朝廷可能会将元团练纳经制之师。”
易知足拿起邸报,眼落到督办海防、训练南洋海陆军那一行字上面,朝廷既然设南洋通商大臣,并明确提出训练南洋海陆军,怕还真是有可能将元团练纳正式编制,他该怎么应对?
默然半晌,他才轻叹道:“元团练若是纳朝廷经制之师,就等若是废了。”
听的这话,包世臣颇有些不解,道:“朝廷一年军费开支一千多万,再不济,划拨一二百万养元团练还是没问题的。”
“不是银子的事。”易知足看了他一眼,不愿意多说。
三艘水师战船,一艘官船乘着涨之机缓缓的驶进黄浦江,居中的官船船
,五十出
,蓄着长须的耆英脸色
沉的望着上海县城方向,虽说南洋通商大臣远比江宁将军位高权重,但他心里很清楚,这个南洋大臣不好当,他虽说做过理藩院侍郎,做过礼部尚书,但从来没跟洋
打过
道。
商岸的
涉、通商、海防三事,他可说的全无经验,筹建南洋海军,更是大清未有之事,而且朝廷还不划拨一两银子,完全得指靠元,确切的说是指靠易知足,可那家伙并不是一个是好揉捏的主,如果让他选择,他宁愿做那清闲的江宁将军。
“耆大,快到上海县城了罢?”一个年近六十,有些清瘦,身着一件墨青色长衫的老者缓步踱了过来,随意的问道。
“还早,后半晌才能到。”耆英说着转过身,道:“卓大也出来透透气?”
卓秉恬笑了笑,道:“耆大身为南洋大臣,还有着举办工矿
通实业之职,着英夷修建宝山至上海这条铁路,耆大
是何看法?”
举办工矿通实业确实是南洋大臣之职责,道光在谕旨中写的明明确确,不过,耆英根本就没当回事,朝廷现在可以说的穷的揭不开锅了,还举办工矿
通实业,也不知道道光是怎么想的?反正他是压根没想过。
听的这话,他微微摇道:“琢磨不透,不知道易知足那小子是怎么想的,换做是我,我会让英夷修建上海至苏州的铁路,宝山压根没有通铁路的必要。”
卓秉恬望向江岸,半晌才道:“易知足出身行商之家,而且眼光独到,让英夷免费修建这条铁路,必然有意。”
对于易知足,耆英并不了解,他在道光十八年授盛京将军,这几年一直在盛京,这次一路南下,倒是听闻过不少有关易知足的事,但都是道听途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