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九章 《永乐大典》正本(3/4)
看到现在,光从箱子以及玉器和文房用品的特点来看,它们原先的主很可能是一位明代的皇族,至于到底是不是朱慈烺,还需要其它证据来证实。
孟子涛继续查看旁边的古籍,这些古籍无一不是善本,至于内容,大部分都是儒家经典。
翻到最后,孟子涛突然一怔,他居然看到了一册。
“是副本还是抄本?”
孟子涛有些激动地拿起古籍,打开一看,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册即不是副本,也不是抄本,居然是正本!这让他的手指都因为激动而有些微微颤抖。
可能大家觉得怪,不就一册嘛,孟子涛连价值上亿的翡翠都见识过了,又怎么会这么激动呢?如果大家知道的况,就能够理解了。
它是汇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典籍,除了著名的经史子集,还有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宗教、医卜等各类著作,包罗万象。
还收录了许多后世已经残缺或佚失的珍贵书籍,如、宋本等,其所征引的材料都是完整地抄录原文,因而许多宝贵的文献能保存其原貌,们称为“辑佚明初以前珍本秘籍的宝库”。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它比著名的成书年代早了300多年。
于永乐六年编修完成,被收藏于金陵的文渊阁。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京城,也将带了过去,收藏在皇宫内的文渊阁。
到了明嘉靖时期,由于这位皇帝平生喜好仙术道教,一心想求得长生不老。在其案,总放有几册,以备参考之需。嘉靖三十六年宫中失火,嘉靖立即命左右登文楼抢运,一夜中竟下谕三四次,焦急失态之状,足见在他心中之重。
虽然最后抢救下来了,但嘉靖为防不测,特颁旨将重录了一套副本。四年后,有了副本。正本存放文渊阁,副本藏在皇史。可是却从此时起,正本的去处就音讯渺然。
有认为它毁于清代乾清宫大火,但这个说法却站不住脚,因为乾隆年间编辑时,因为要从裒辑佚书,曾经在宫里宫外都查找过。如果正本还藏在皇宫,肯定不可能要去宫外查找。
另外还有说法说是被李自成烧掉的,李自成即位称帝之后便匆匆撤离京城。他将怒火发泄在京城这些几百年的宫殿和城楼上,下令放火焚烧。在这样一个自危的
世,已经没有
会去顾及一部书的存在和命运。
但这同样也没有依据,李自成是烧毁了一些书,但并没有记载烧的就是。而且,连明朝太监都不知道正本存放在哪里,怎么证明李自成烧的就是呢?这也只是一种猜测之辞。
尽管众说纷纭,说法不一,但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是,几百年来,正本却从未现身过。所有的正史野史也找不到关于正本的准确记载。
至于副本,则在清朝历代皇帝手中散失。顺治曾把放在身边阅览,身边的侍从可能趁机把窃为己有。当康熙开馆修书时,发现的副本已经不全。
到了清末,又惨遭战火洗掠。义和团围困英国使馆,存放的敬一亭被毁掉了,翰林院书页撒得到处都是。据统计,毁于这次大劫的副本有607册。
之后的八国联军侵,大部分被焚毁,余下的多被掠走他乡,至英、美、法等国。据专家估计,目前尚有400册左右的残本留存于世,星散于9个国家和地区。
几十年来,海内外仁学者不辞艰辛,多方探寻大典散失之遗踪,广泛收集残卷剩册,迄今已有221册
藏中国国家图书馆,近800卷大典得以刊印出版。但这还不到原书的4%。
可以说,为了能够找到更多的,相关部门和一些有识之士付出了极大的力和心血,这个时候,如果正本突然出现,会引起多么大的轰动,对比孟子涛现在无比激动的
绪,就能想象的到。
孟子涛完全没有料到,这箱子里居然有的正本,虽然只有三本,但他猜测其中肯定还隐藏着其余的线索,或者正本就藏在那座孤岛上?
但如果是这样的话,正本又是什么时间运过去的呢?
虽然这是一个迷,而且的正本也可能并不在那座孤岛上,但事实到了这个地步,孟子涛无论如何,也得想方设法去一趟那座孤岛了。要知道,黑火也是有那座孤岛的信息的,要是他们捷足先登了,而的正本也确实在那座孤岛上,那就太糟糕了。
孟子涛定了定心,为免被郭玮龙察觉,他还是装模作样的随意看了一下这三册,只是在上面他并没有看到其它线索。
之后,他又借着仔细鉴定的由,把箱子里里外外都看了一遍,最后更是使用了异能,除了得出箱子确实是件古董之外,并没有其它信息。
这让比孟子涛心内心之中很失望,当然,他脸上肯定不会表现出来,点了点道:“这些东西还不错吧。”
郭玮龙呵呵笑道:“到底是朱慈烺用的和看的东西,肯定不会差到哪去啊。”
孟子涛问道:“你能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