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与新疆什么关系?(3/3)
克赛尔,在阿勒泰,我随时都可能碰上他的后裔。我从这些蒙古族牧民的面容、,看到了成吉思汗的影子。成吉思汗,如果我跟你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话,一定会请你也给我起一个蒙语的名字。额尔齐斯河畔,你的一位后
,一位蒙古族诗
,倒是送了我一个笔名:“查
朝鲁”。大意指“白色的石
”。我要这么用来称呼自己,你同意吗?同样都是男
,你的霸业令我可望而不可及,但我说句狂话吧:我要用诗歌来完成你的刀剑所无法做的事
!
“别都在面向全球化了,你在
什么?寻找一个
趋遥远的‘西域’的背景?别
都在忙着挣钱,你还在写诗?别的诗
都在‘用身体写作’了,你还在抒
?”我是一个保守的
,当周围的写作纷纷追求另类,似乎只剩下我在原地踏步,我忽然发现,自己反而成了另类中的另类,或真正的另类。我究竟是怎么想的呢?做一个当代的诗
——没有桂冠?没关系。没有朋友,没有读者?没关系。没有一张纸,没有一杆笔?没关系。诗不见得非要写在纸上。不见得是写给别
看的。我之所以写它,仅仅在于:我自己想读到它。自己的期待,只能由自己来满足。只要自己觉得自己像诗
一样活着,就足够了。诗,说到底是我所选择的活法。为了不使这辈子与大多数
雷同。我写自己的诗,为了不与别
雷同。我就这样找到了西域——作为自己诗的故乡,而不只作为一种写作题材。应该说,西域就这样找到了我——它在我脑海中刮起了飓风,命令我歌唱!不要以为一个写作者被一种题材给套住了,其实我在借助它的力量——给自己松绑。面对西域,我产生了久已消退的激
,并且恢复了想象的自由。简直像获得一次新生!长达8千行的大型组诗《西域》,就是在一年时间里,一
气写出来的。这一年,我分成了两半:我的身体生活在北京,我的想象生活在西域——而后一种生活注定将更有价值。还有谁会这么写作、这么生活呢?埃利奥特*温伯格在编选一部美国非主流诗选时说:“在一个所有诗
都是局外
的社会,这里的大多数诗
都是局外
的局外
。”说实话,这也正是我的理想:做一个区别于其它诗
的诗
。诗
相对于世俗社会而言原本就是异类,但我不能满足于此,我还要做异类中的异类。因为诗歌真谛其实就是创新(至少我这么认为的),而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管他们说什么“流派”、什么“主义”,我只写我自己的。我不仅不会向别的观念趋同,还在尽可能地拉开距离。如果我这儿也有什么主义的话,恐怕只有一个:个
主义。真正的诗歌应该是个
主义者的事业。只有这样,我才能避免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我才能使自己的
称永远保持单数(没有“我们”,只有“我”)。我想做一个无法归类的诗
,写一些与所有
都不一样的诗歌。在大型组诗《西域》里,我这么做的,估计也做到了!我要通过《西域》重新出发,做一个诗
……重新做一个诗
!谈何容易?那简直是让自己在尚未死去前再生一次。需要多大的否定自己的勇气!但我确实努力去做了。我把过去的作品全部视作“半诗”(仅次于废品的半成品),一笔勾销。这无形中推动我向理想化的境界更为靠近,促成了《西域》的诞生。只是,我也不得不承认:要在废墟上搭建一座新楼,比在平地上盖出同样的建筑,要难得多!我每时每刻都必须抗拒来自记忆
处的惯
。有什么办法呢,一个
,已打定主意,想挣脱自己的过去——其难度远甚于摆脱别
的拦阻。幸好,是西域这个题材所产生的强大吸引力,使我甩掉了自己的影子,使我战胜了自己。在漫长的写作中,我逐渐成为另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