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海(2/2)
什刹海彼岸有一座供奉玄武的火庙,系唐代遗留的古建筑。到底是汉的皇帝,连结湖泊起的名字都引经据典,别有涵义,好像有多大学问似的,而且多多少少带一点实用主义——太
池和玄武池的命名,都有防火除灾的寓意。其实,防不胜防。
我还注意到这样的落差:蒙古把湖称为海,豪迈中不无夸张——如同他们面对世界的那份主
般的狂放;汉
则把湖比喻为池塘了(是养鱼池呢还是游泳?)象征着
在面前的谦虚乃至自我贬低。前者是天地的主
,后者是的
隶。据说每逢火诞辰或皇宫发生火灾时,明朝的皇帝必定特派大臣去玄武池畔的火庙叩
朝拜,祈祷灵多加关照。所以即使在给事物的命名方面,这个民族也不敢夸大其辞,文雅有余而野
不足。果然,明朝是最热衷于修长城的一个朝代,对外扩张的野心也是最小的。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由一个太监而不是由一个将军担任船长)的伟迹,外
和外贸的色彩较浓,大相迳庭于蒙古
远征
本的那种赌徒式的悲壮。当然也可以说,这是文明的进步。但对于历史而言,一次失败的赌博或许比一桩成功的贸易更
气回肠,更令后
嗟叹。我想,明朝正是因为骨子里的保守与懦弱而亡国的。
在明朝,那些曾经生怕沦为忽必烈汗阶下囚的本
变得强大了,反而渡海来大6劫掠——倭寇,是很让明朝皇帝们
疼的事。这甚至遗传给了清朝——清朝对大海简直充满恐惧,所以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大清帝国的劲敌,大都来自海上——以其坚船利炮,羞辱着生病的东方狮子。慈禧太后挪用了二千四百万两白银的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她在昆明湖上泛舟,却输掉了那场著名的海战——大清帝国首先是在海上被打垮的,它甚至保卫不住自己漫长的海岸线。更何况地平线呢。于是它成为地平线上最惨痛、最耻辱的一次落
:版图遭到了西方列强的瓜分,彻底葬送了忽必烈汗时代的尊严与遗产。
那些把湖泊称为海,有着广阔的胸怀和超的视野的英雄,都哪儿去了?那些逐水
而居、弯弓
大雕的游牧者,那些快马加鞭、风雨兼程的夸父式的骑手,都哪儿去了?那些缚龙的长缨,驭风的驹、势如
竹的宝剑,都哪儿去了?那些气吞万里如虎的悲歌慷慨之士,都哪儿去了?
太池和玄武池,饮了八国联军的马。防火的寓意也成了莫大的嘲讽:称为“万园之园”的皇家林圆明园,首先被焚之一炬。固若金汤的长城,没挡住敌寇的铁蹄……
直到若年后,北京的海子才恢复了壮志雄心,才恢复了“敢叫
月换新天”的豪
——作为其代表,中南海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脏。这里住进了一个伟
,他甚至敢于责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
大雕。”中南海这个名称,无疑已带有政治的意义:从中南海怀世堂里传出的,是新中国的声音。中南海,终于真正地像海了——甚至比海洋还要辽阔、还要豪放。一个民族充满了在大海上航行的感觉。一个民族在寻找着自己的舵手。哪怕这又是一次理想主义的远征——但终究是积极的、伟大的,标志着这个饱受凌辱的民族并没有沉沦,而是在不断地调整航向、谋求发展。在航行中,它学会了规避漩涡、暗礁;在航行中它永不言败,并且最终战胜了风
——挂满的风帆就像新长出的翅膀。
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避风港,拒绝航行的话注定会萎缩、会渴死。而一个缺乏冒险的民族将是没有出息的,一个畏惧悲剧的民族本身就是最大的悲剧。于是,古老英雄的后裔从中南海重新出发了,呼唤着失落已久的尊严,呼唤着自强的史诗……我们,终于站立起来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毫不逊色。我们,重新命名自己的梦想与现实。
北京有着这么多的海。这么多的海引发了我这么多的联想。我的联想本身,就是一片额外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