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九章 渡江赴会(1/2)
李侍问虽然恍然了,却觉得这两道圣旨棘手至极,苦思了一阵竟拂袖而去,离开了内阁大堂。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紧接着,便有消息传了出来,老尚书李侍问卧病在家,已经不能下地了。
只是李侍问因何卧病,在卧病之前又发生了什么,朝中众说纷纭,没有个准确的说法。先前几位堂官四下里嚼舌,竟被悉数发落到河南补任地方官实缺,这如果是在天启朝以前,那绝对是好差事。可现在是崇祯年间,河南是流贼肆虐的重灾区,除了洛阳、开封等几座大城,哪个县城不是被流贼攻陷过三五次,其间因此而英勇殉国者,胆小弃土而斩首者更是数不胜数。
被放到河南补缺实在是个有去无回的差事。几位堂官得知了这个任命后,到处求告,希望不要去河南,哪怕到辽西也可勉从其难。甚至最后求到了首辅周延儒的府上,大把的银子花出去以后,最终得到了答案。
这几桩任命是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亲自代下来的。崇祯朝以后,太监虽然权重却已经比之天启年间收敛了许多,对于官员任免这等大事更是甚少发声,王承恩此番竟亲自
代落实,即便不明言谁都能看得明白,其背后定是秉承了皇帝的旨意,
得知了这个讯息后,几位堂官也绝了走动请托的心思,回到家中哭别家收拾细软准备上路……
此事在内阁众堂官间小范围的传开,便都以此为戒,严防祸从
出,所以内阁究竟发生了什么,再也不能像以往那般一夜间就能传的满城皆知。
随着李侍问的病倒,首辅周延儒自请出城查探帝陵,因为就在昨夜一直进度缓慢的陵寝发生了透水事件,此事非同小可,皇帝便允准了周延儒所请。但那两道圣旨还放在内阁大堂的桌子上原封不动,此事棘手却耽搁不得。否则皇帝怪罪下来,几位阁臣尸位素餐,推诿公事的罪名绝对跑不掉。
一向做事积极的薛国观居然也已感染风寒为由在家养病,最后到在内阁中多受排挤的刘宇亮,他看了圣旨以后二话不说便将第一道挡了回去。第二道圣旨则票拟后送司礼监批红。
大明天子朱由检看着被内阁刘宇亮挡回来的圣旨,他并没有因此而动怒,仅仅轻叹了气。这落在一旁侍立的王晨恩眼里却甚是不安,他伺候皇上十几年,多见皇帝强硬
怒,却甚少见他叹息软弱,而今有此一叹可见其内心之疲惫。
刘宇亮的理由也很简单,仅仅八个字,“欲仿淮侯故事乎”?
不过皇帝并未因圣旨被挡回而愤然,眼中却似乎流露出了几丝激赏之色。好半晌,朱由检才指着刘宇亮回复的八个字对王承恩道:“你说说,镇虏侯可做淮侯?”
王承恩虽然不学无术,却也知道汉初刘邦封韩信为齐王,以使其平定齐地的故事。后来,韩信又吕后以谋反的罪名所处死。一个掌握兵权封地的异王侯不论是否有罪,都是他的取死之道,皇帝须时时刻刻提防,臣子若想自保恐怕也只有造反一途了吧?这虽不是唯一的办法,可又有几
肯放弃手中的兵权,束手就缚任
宰割呢?
“老,老
不知!”
镇虏侯的事太过敏感,王承恩虽知圣意却也不敢多加一句置喙。不过皇帝却对王承恩的谨慎似乎有几分不满,皱着眉催促道:“朕让你说,你就说,说的对与错也不须你负责!”
王承恩见实在躲不过便只好直言说道:“老认为刘阁老的处置并无不妥!只是……”
“只是什么?”
朱由检子急,没等王承恩说完就急着问了出来。王承恩只觉得
舌发
,咂了咂嘴才继续道:“只是第二道圣旨也该挡回来……”
王承恩偷眼看着朱由检的表,见他并没有发怒的意思,便索
放开了说。
“张方严身为浙直总督,镇虏侯又受他节制,所以老以为,这道出兵平齐的圣旨当发给他才合适。”
殿中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朱由检好半晌才点点,算是承认王晨恩说的在理。不过,身为皇帝朱由检却有自己的苦衷,他前所未有的因此
而纠结着。那道被流贼劫去的圣旨就像一根刺卡在了哽嗓间。
“老以为,朝中那些捕风捉影的话不足信,刘阁老将这圣旨挡了回来,也是为绝非议镇虏侯的谣言。”
其实,这已经是王承恩再隐晦不过的说辞了,朱由检却听的明明白。那道被刘宇亮挡回的圣旨里,将以克复中都凤阳之功,晋李信为齐国公,加征虏将军衔,配大将军印。
表面上,这是无上至极的荣宠,却实在是将李信由滚烫的油锅中抛上了风尖。朱由检并非不明白此中厉害,而是他又几分赌气的成分在里面,他简拔李信于
莽,不过三年时间就积功以位武臣之极。他表面上对群臣的弹章嗤之以鼻,内心里确如野
疯长,当他听说高铿并圣旨被劫时,内心里竟有种莫名的轻松,那道圣旨是在群臣“苦劝”的结果。
不过事显然不会这么简单,随着谣言的甚嚣尘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