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七章 攻敌必救(1/2)
热门推荐:、 、 、 、 、 、 、
三卫军一万余乃是经由喀喇沁部的放牧地而來,目前因为有这连绵的大山,再加上辽西的激战才能暂时隐匿了行踪,可如果一旦开出大山,往锦州方向而去,必将
露行藏,如果吸引鞑子大军围攻必然会
陷险地,所以李信的这个决定实在是冒了险的。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才有解了广宁前屯卫被围的可能。李信表面上是接受了皇帝的旨意前來谈判求和,但他知鞑子就是一
饿狼,面对积弱不堪肥羊一般的大明,怎么可能自缚手脚而停止啃噬大明百姓的土地和财富呢?
所谓求和无异于饮鸩止渴,失去的也许比得到的还要多,但是,大明眼下的状况是腹背受敌,内部有流贼大肆坏,这才给了鞑子这
饿狼出击的机会。而大明在种
形下,首尾难顾,竟陷
了空前的危机中。
当李信接到了皇帝派他去求和的圣旨时,心里便泛起了一阵悲凉,这与其说是对他的放弃,还不如说是在进退两难中无奈的选择。这种心理活动,李信当然不会和任何一个提起,也正是有了这种想法,他才更进一步考虑到将來的问題。
以眼下的形看,自他穿越到明朝后,虽然竭尽全力改变前世那些悲惨的结果,但是看眼下的
形居然不但沒有改变,而且还大有加剧的意思,所有的惨剧悲剧似乎都提前了。
就说这宁锦防线危急,洪承畴被围,那都是崇祯十五年以后的事了,现在不过才崇祯十二年,居然形势比松锦大战时还要恶劣。孙承宗重新经营了近一年的关宁锦防线居然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就被建如摧枯拉朽一般轻轻松松的就给打垮了,而孙承宗这个中流砥柱也在此前由于中风而不能视事,表面看似乎是杨嗣昌的争权夺利导致了这一场惨败。
可若是远一些去看,如果不是当初李信在高阳救了本应该殉国的孙承宗,就不会有眼下一些列事件,按照历史本來的节奏发展,也要到三年后才会发生这一惨剧。
那么,难道李信的所有努力不但是徒劳无功,而且还是加剧了大明朝灭亡的催化剂吗?李信的到來就像是一只蝴蝶煽动了翅膀一样,虽然改变了某些历史物的个
命运,但是于大明帝国却是一道不折不扣的催命符吗?
在这之前,李信不止一次的如此问自己,他总觉得自己越努力的要改变原本悲剧的历史,那个悲剧的历史就离他越发的近。所以,他才答应了和谈,难道随波逐流才是他能够拯救这垂垂老矣,了无生气的帝国的唯一办法吗?
只是李信在半路上又改了主意,他在一番苦思冥想之下,突然眼前便如打开了一扇从不曾注意过的大门。他之所以竭尽所能要改变这段悲歌幽咽的历史,不是为了拯救一家一姓,也不是为了某个王朝。他真正要改变的是中华民族在面临的历史拐点时所做的选择,而大明似乎已经沒有这个能力带领整个民族走下去,而满清呢,他则会带着中华民族走向更加沉的黑暗。
什么康乾盛世,那都是狗,国家府库在充实也掩盖不了百姓民不聊生,挣扎与贫困与死亡线上的事实。而且更为严重的后果是,这所谓的盛世不仅给泱泱中华这个伟大的民族留了一条脑后的辫子,还给这个民族的内心也如烧红的烙铁一般,烫了一条。
既然大清和大明都不能带着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和富强,那么何必在拘泥于这个时代的君君臣臣那一套呢?因此,等三卫军越过了喀喇沁原时,李信的内心之中豁然开朗,此前一直积郁在胸
的
霾烟消云散。那么所谓求和以委屈的圣旨也可以当作狗
,因为他只能使这个行将就木的朝廷苟延残喘,出卖的却是大明官兵与百姓的生命和财产。
李信此前陷了一种误区,认为改变中华民族那段悲惨的历史,就要拯救大明,富强大明。可是放眼朝廷上下,又有几个
真正为了这个朝廷为了这个民族而努力不懈呢?
满忠君报国的大臣们心里所想的全是自家那点烂事,至于朝廷则是一个随时可以咬上一
的大肥
,反正这大明是朱家的,又不是杨家,刘家或者张家的。这就是大明栋梁们的内心台词,即便他们从未说过,可这一言一行,做的每一件事,有哪一件不是害了大明,便宜了他们自己?
李信一个就算浑身是铁又能打几根钉子,经得住这些蝇营狗苟唯利是图的伪君子假道学们折腾?所以,想要在这
世之中真正的有所成就,就抛弃他们,跳出原本的那个固有思维,才能真正的做点实事,或许还能将这个即将脱轨的民族引上正轨。
“十三哥,十三哥?”
李信出良久,直到6九在一旁连声呼唤才缓了过來。
“前面就是锦州了,咱们真的要孤注一掷吗?一旦露了行藏,想要安然全身而退,怕是不易了。”
放眼望去,锦州城本來被修的铁桶一般,城高池,就算清军放开了手脚去打每个一年半载也休想
城。可当前落
眼中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