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2章串门(1/2)
年关就在眼前,李闲了下来,连续出宫了几天。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到各处去看了看。
先去郫国公何稠府上,何稠八十多了,之前一直忙着著述,还接了一些杂务。
如今著述已成,那点杂务他看不在眼中,也没力再来管事,所以大多都
到了弟子的手上。
老就是这个样子,之前有一
气撑着,
气神就都在,等那
气一泄,整个
就都衰败了下来。
只两个多月,何稠就像是猛然老了十岁,虽然还不算糊涂,可说起话来明显迟钝了许多。
不过他还是喜欢皇帝夸他,李嘘寒问暖,让老
非常高兴,笑容在他脸上就从没断过。
…………
从何稠府邸出来,李暗自叹息一声,不管
有多大的成就,最终还是难逃一个老字。
也只能寄希望于长江后推前
了。
国家便如生,新陈代谢,从小到大,中间或有波折,但长命的也总会渐渐走向衰亡,也不知他老的时候,大唐会是个什么模样?
…………
李又带着
去长安的各处仓房转了转。
他听尚书省报说,今年有些地方的仓房损,明年需要拆除,或是修缮一批。
前隋的大仓制度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大唐自然不会再走前隋的老路,把仓房都分散了开来。
这中间的损耗就要比前隋多上一些,支用上也不如前隋那么方便管理。
但事就是这个样子,总是有利有弊,只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了,隋末战
的教训太过
刻,就算大仓制度再是方便,也必定会被摒弃。
…………
视察了一圈,长安仓储大体运行良好。
稍微让有点哭笑不得的是,如今长安的仓房多数还是前隋营建,李渊在时除了加固,修缮旧有的粮仓之外,又修建了两处,毕竟那时因为关西战
的缘故,长安
剧增,粮食储存上必须加大力度。
而李这个开国之君就比较拉胯,至今也未对此做出什么贡献。
不过今年长安的粮价愈发平稳,到了冬天,粮价刚刚有点上涨的苗,粮仓中的陈粮便出现在了市面上,粮价硬生生比秋收之前还降了一些。
这事用后来的经济学一探讨,那可就复杂了。
可实际上,当世的况非常简单,城中百姓受惠多些,大地主们则受了些损失,和农
的关系不大,没什么谷贱伤农之说。
甚至于很多时候,粮价越是便宜,说明世道越好,反而是农民的利益不用多做考量,因为市面上易的粮食,都是贵族大地主在出售,官府则会按照实际
况来决定是不是出粮平抑物价。
农不会随意买卖粮食,除了
取田税,剩下的粮食就是一家
一年所用,即便有富余,也要作为应急之用,哪里会售卖给别
?
只有真正的大地主,才会用粮食来牟利。
农额外的收益其实是在麻田上面,一部分上
给官府,剩下的则会出给作坊,由此得到一些银钱。
另外就是他们会在私田上种植一些经济作物……
大致上来说,只要世道太平,此时的农民就算穷苦,也能活得下去。
后来总是说王朝的兴替,都是围绕着土地在进行,这话倒是不假,作为封建王朝最大的一个群体,农民若是活不下去了,王朝也就走到了尽
。
…………
李还想到京兆府看看,但天气太冷了,大雪封途,遂被臣下们劝住,于是李
把元朗揪了过来问话,敲的他满
是包。
又跟着元朗去到家中,在那里用了晚饭,把元朗弄的很紧张,生怕这位皇帝姐夫一个不满意,又把他赶回到原来的小院去居住。
元朗家里的饭食味道不好。
元朗夫妻两个好像对此都不很在意,要不就是故意的,好让他少来登门……
李小心眼的想着,毫不犹豫的翻开账本就给元朗记上了一笔。
最近他火气确实有点大,军司那些
报上了一个小道消息,说是有
背后说就皇后诞下了两个儿子,其他宫妃生的都是
儿,不定就是皇帝刻意为之。
让李上有些冒火,可并没有当即发作,而是暗自警醒,军
司打探来的消息,值得商榷,不定就是
家得罪了他们,所以给
家罗织罪名呢。
这是特务机构最大的弊端所在,一旦产生了自己的想法,可谓是贻害无穷。
他们的独走一般都是从排除异己开始的,向皇帝递小话,扇风点鬼火,就感觉有些这样的苗
了。
军司现在是由兵部侍郎张亮主管,谢政,刘朝宗两
辅之。
刘朝宗不在京师,而是去了幽州,在宇文歆那里任职,主要是探查辽东方向的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