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4章鹰犬(1/2)
“朕听说百济虽灭,可一些部族还在负隅顽抗,新罗近在咫尺,可有良策平之?”
“启禀陛下,百济与新罗,世仇也,我等世代居于江南之地,百济则乃扶余之裔,流窜而来,据有土地数百年,于我新罗而言,已如异国。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今百济覆亡,实乃大唐之功也,初时百济各部怀念旧国,稍有反复也在常理之中,可若新罗出兵……下臣觉得会适得其反,激起百济各部之不满,抗争愈烈。
所以还请陛下明鉴,非是新罗袖手旁观,不想助大唐一臂之力,实是在为大局着想……”
李满意的点了点
,新罗
其实并不需要过分担心,大唐的军力毕竟有限,在一些事
上需要这些周边臣服的小国襄助。
历代中原王朝都有一些藩属之国,像是起于东北的扶余,从秦汉时便有遣使朝贡中原的习惯。
东南亚的小国也是如此。
中原王朝并不是不想彻底征服它们,而是因为有北方游牧部族拖住了中原王朝的脚步,加上中原王朝的国力起伏不定,地理环境,风俗文化等的限制。
于是也就形成了一种藩属国体系,中原王朝会时不时的给予那些来朝的小国一些正面回馈,偶尔还会出兵帮助小国的国王平定叛,或是重新夺取王位。
一个呢,是彰显自己的上国威严,另外也就是想让这些小邻居不要生事。
这个传统一直延续了下来,其实是一个价比很高的体系。
不过说起来,中原王朝也有过几次大的移民行动,主要集中在秦汉时期,也都是在中原王朝的边疆地区,并没有波及太远,却是固定了不小的疆域。
比如说河西地区,西北的灵州,榆林等地,广阔的岭南地区,这些地方都是在中原王朝的移民政策之下,陆续划分郡县等行政单位,渐渐成为了中原王朝固有疆土。
如果把这个时间再往前推移到三皇五帝的上古时期,中原文明其实源于黄河中下游,皇帝和炎帝一战,整个黄河流域的部落才整合了起来。
等到再与南方的九黎部族一战,华夏文明于是扩展到了长江流域。
后来的固有印象,华夏民族并没有太强的侵略
,总是在主张睦邻友好什么的,实际上,那么大的疆域是怎么来的?
先辈们总是在宣扬开疆拓土之功,难道只是喊喊号不成?
周围的邻居,甚或是整个世界都忌惮于我们的崛起,他们怕的又是什么?
而现在,作为新罗的使者,金春秋就怕的厉害,因为大唐正在伸展他的爪牙,试探着去完成前隋未曾完成的任务。
新罗的投诚,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契机,而他们却也不得不在大唐的注视下瑟瑟发抖。
………………
李的满意之处在于,新罗
表现良好,并没有趁着大唐灭亡百济的机会,想要从中分上一份。
或是想着借助大唐的兵威,顺势吞并百济,统一半岛南部。
本份而又顺服的藩属国,大唐值得拥有,至于将来会发生什么,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在李看来,还是那句话,大唐只要保持自己的强盛,什么都好说,当王朝衰败腐朽了,也不用去埋怨旁
忘恩负义。
当然了,丢掉的东西再次拿回来的时候,那就要好好清一清旧账才成了。
………………
半岛上的局面杜伏威都有上奏,不管别怎么看,李
对杜伏威还是很放心的,这是经过了考验的好同志。
只是从金春秋的角度又有不同的一些见解。
李问了问,金春秋很谨慎,觉得要想彻底平定百济诸部,还需要一段时间,光靠刀枪的话肯定不行。
李知道他在变相的相劝,不要对百济各部进行屠戮,最好是派遣官员进行治理,如果将来新罗
能够参与进来,那就更好了。
新罗没那么多的好心,许是怕将来屠刀也落在自己
上。
而更为实际一点的建议是,允许百济参加攻打高句丽的战事,如果能占据高句丽的土地,可以分发一些给百济
,这样一来,会很好的安抚百济
心。
在这之前,要切断百济和倭国的往,断绝百济
的后路和外援。
这些年来,百济和倭国往越来越密切,新罗吃够了苦
,当然了,新罗和倭国的恩怨远不止于此。
倭国之前曾在半岛上有一块殖民地,伽耶。
新罗强大之后毫不犹豫的吞并了伽耶,遂与倭国恶。
在李的询问之下,金春秋捡着能说的都简略的陈述了一下,当然了,因为他是新罗贵族,错处自然都是别
的。
可李只一听就知道,这些
七八糟的历史事件当中,没有谁能占据道德的制高点去指责别
。
就像是汉末三国,谁打谁都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