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0章盛会(2/2)
场中掌声如,大会完满结束。
………………
士子们回到长安各自的住所,犹自兴奋难抑,很多伏案疾书,写起了读后感之类的东西。
年轻容易热血上
,被
所利用,可他们也是最好安抚的一批
,有的时候甚至只要简单的去其首领,大家也就树倒猢狲散了。
要不怎么有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之语呢,你再瞧瞧天下战之际,能够奋身而起的豪杰之辈,有几个是正经的读书
?
隋末战当中,数来数去,其实也就一个李密罢了,就算把萧铣,李渊之辈挑出来,你问问他们,从小到大,他们读过几本圣贤文章?更不用说什么著述,心得了。
正在赶考士子们兴奋不已的时候,朝廷的小动作也是随即而至。
几个之前嚷嚷的挺凶的士子,因为随地吐痰,到处大小便之类的罪名被捉进了长安令衙,随之被礼部除名,遣返回了原籍。
而地方上等待他们的则是,全家流放岭南的重处。
长安书院祭酒李玄道也坏了事,被免去长安书院祭酒之职,转到工部都水监任职,很快就出京修整渠塘去了。
国子助教盖文懿出任长安书院祭酒,这也是当与会之
,和李玄道等
还不错,只是这次却算是从中得利,挖了李玄道的墙角。
………………
此次文雅集最直观的好处就是关于科举的诸多疑议一扫而空,给京试扫清了障碍,过后估计也不会再有
讨论什么南北两榜的事
了。
朝廷已借与会众之
,明白的告诉大家,这就是为了均衡南北赶考士子的一种妥协
政策,谈不上什么公平不公平。
当前的局面大家谁不明白?难道说选出的才都是江南
氏大家就心服
服了不成?
朝廷的良苦用心就摆在那里,不是为北争利,也不是为了刻意压制南
,只在于均衡二字而已。
朝廷费心至此,若还有不服,那你可以提一良策出来,要是可行,定是大功一件,若只是基于不忿,在那里胡言
语的攻讦朝廷,那就是你的不对了。
随地吐痰的肯定有你一个……
而此次在长安书院举行的文盛会影响还是比较
远的,赶考的士子会把自己在长安的所见所闻带回到地方,朝廷的形象在此事当中,可以说极其正面,无疑会影响到地方贵族的观感。
一些晓得朝廷开明至此,那么为大唐效力也就不再存有任何疑虑,之前因为战
种下的仇恨和隔阂遂也消弭许多。
这种层面的好处无法短时间内感觉的到,却可以从长远的叙事中体现出来。
………………
在这纷纷扰扰当中,京试开始了。
就在这个时候,一行数百纵马来到凉州治所,姑臧城下。
囊聂麻木的抬看了看那高大的城墙,他此时已然无心拿吐蕃的都城逻些城来跟这里做出对比。
因为落魄如他,还哪里有那份闲雅致?而且之前路上经过的城池已多,一个个都拿来跟逻些城做比,只会让
越发沮丧。
没有见过世面的吐蕃,这会便也知道,低地……大唐的强大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之外,和这里比起来,吐蕃就像是荒原上那不起眼的土包,没有任何可取之处。
而当他们走出积石山谷道的那一刻,八千唐军便在山之外严阵以待了。
这样的欢迎仪式,没有给远道而来的吐蕃降任何反抗的余地和机会,他们只能战战兢兢的在将领们的命令之下,放下武器,迎接未知命运的到来。
唐军将士在左监门大将军庞玉率领之下,迅速的解除掉吐蕃的武装,牵走他们的战马,把他们像赶羊一样赶回了积石镇。
按照之前商定的计划,吐蕃将在这里渡过两三个月的时间,主要是让他们知道规矩,学会汉话。
那些愚笨,或是具有反抗神的家伙都会陆续被消失掉,剩下的才会分批遣散,七千多
,其实并不算多,分成几拨的话就更少。
吐蕃中,以囊聂为首的吐蕃将领则全部被挑拣出来,送到凉州去。
这比囊聂等预料到的最坏的结果稍微好上一些,起码
命还在,也没有变成可以被
随意打杀的
隶。
嗯,确如那位好兄弟所说,低地还是比较仁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