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9章腹心(1/2)
李给陈孝意的回书言辞恳切,也不用别
代笔。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公与朕遇于马邑,为朕收代州三郡,事业初成,之后君不疑臣,臣不疑君,十余年间君臣相得至今,此古之少有之事,后必成佳话无疑。
今卿上书请辞,朕览来信,思量再三,不能相强,允公归老,若身体还堪奔波,便可来长安相见,若不成,也可在晋阳安居,或归于故土。
……
卿向为朕之肱骨,今半路而辞,朕心甚为惋惜,还望卿能保重身体,观朕治理天下,以盛世相酬。”
写完这封书信,李心里愈加难受了起来。
当年他在代州遇到的两个老臣都给他留下了刻的印象。
其中一个是王仁恭,这无疑是一个纯臣,虽然办了件糊涂事,但那一身的风骨却是李
自己绝对无法具有的,前隋遗臣当中恐怕只有卫玄,
世师,樊子盖,尧君素等
能跟他相提并论。
这些陆续故去,顺便也敲响了前隋的丧钟,忠臣往往现于王朝末世,可怜可恨又可叹。
其临终所言,李
至今记忆犹新,王元实并未想着自己的身后之名,也未惦念家
,而是念念不忘马邑百姓,愧疚之
溢于言表。
所以李才为其树碑以为留念,并在代州三郡广为宣示其
抗击突厥之功绩,掩其过失,至今马邑郊外的墓园之中,依旧有
为其奉上香火。
而陈孝意就是另外一位了,他和王元实都是临危受命,到代州的主要使命就是牵制李渊,至于防御突厥南侵,当时洛阳的那些估计想也未想。
王元实用他的生命诠释了忠诚二字,陈孝意则投了李,其实同样都存着一番以百姓为念的大慈之心,只是
世已临,他们无法力挽狂澜,只能各选道路而已。
陈孝意在李身边是出了大力的,并代两州数载积蓄,都有陈孝意的功劳在里面,后来的臣下们都不敢在陈孝意面前放肆。
一个是因为陈孝意得到了李的信重,第二个就是他本
的才能和
格魅力所致了。
李不是一个感
的
,可每每想到陈孝意的岁数,心里都会一揪,可见陈孝意在他心目中的位置。
晚间,他把温彦博,苏亶两叫到甘露殿寝宫,一边跟他们饮酒,一边回忆着晋阳旧事。
“陈中书要告老了?”
苏亶惊问了一句,温彦博点着,陈孝意的奏疏是先到吏部,由吏部尚书裴世清亲自
到他的手里。
裴世清年岁也不小了,感叹着岁月无催
老,却还有些羡慕陈孝意能活那么大的岁数,如今功成身退,正是臣子们最希望能拥有的结局。
辅佐君王建功立业,扬名于世,最后还能归老田园,安度晚年,实在令羡煞。
唯一让有些遗憾的是,陈孝意出身河东陈氏,正是他的老乡,可这些年铿锵一面,没能与其
坐而论道,结
一番,实乃生平憾事也。
此时温彦博看着皇帝的脸色,除了为陈孝意感到惋惜之外,却也感怀于君王的念旧,作为臣子,这无疑是值得他们庆幸的一件事。
陈孝意请辞,皇帝看上去颇为伤怀,那异他们离开,也定能得到君王的记挂,以此观之,他们确实跟对了主
啊。
“至尊要不要挽留一下,前些时那边来信,陈公身体康健,神思清明,至尊要他留任两年,应该没什么……就算去意已决,也当推据再三,以显其荣。”
这是官场规矩,亲近的臣子请辞的话,君王都要再三挽留,对双方的名声都有好处。
可李只稍一沉吟便道:“你们都是我心腹之
,你们知道朕为
如何,朕也知道你们秉
怎样,就不用做给外
看了。
再说陈孝意年纪大了,还要强留于他,朕于心不忍,唉,希望他能过上几年清闲子……
咱们这些啊,都算是应时而生,费尽艰难才有今
,我只愿你们也能和他一般,与我善始善终,到时你们请辞,我也不会挽留,只会为你们高兴。
那说明你们一直恪尽职守,终得善果,我呢,贤明不改,宽厚仁,未让功臣们寒了心。”
这无疑是推心置腹之言,让温彦博,苏亶两都是动容不已。
苏亶感激的道:“至尊放心,我等绝不让陈公专美于前。”
李看了看他,心说温大临说这话我还信,你嘛,时常尾
就翘的老高,若非我时常敲打,不定你个混账东西现在在哪吃风呢。
温彦博就很实在的笑道:“臣若能高寿若此,已是大幸,又安敢奢求其他?”
李笑了笑,举杯道:“那就为了能活的长些,咱们饮上一杯。”
理由够奇葩,酒还是得喝,温彦博两饮了一杯,温彦博又道:“那之后该如何封赐?”
李想了想,心说与其荣于身后,不若一次到位,于是便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