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4章利弊(2/2)
了气,尽都暗道,岑景仁思虑敏捷,条理清晰,
才更是了得,说的话也颇有道理,这么看来,以唐为号倒也不算胡闹。
其实吧,这道理谁都懂,只是被汉王殿下突袭了一下,仓促之间,谁也想不太清楚,再加上李一直在那唠唠叨叨,更扰
了他的思维。
岑文本这里只不过言简意赅的给整理了一下,效果立马就不一样了。
为什么没请何稠到场?何稠年纪太大了,有些东西在他的思想里十分顽固,而他又曾主掌大府,熟知礼仪规章,甚至是诸般典故,所以会非常难以说服。
不像现在这般,最大的就是杨恭仁,五十多岁,最小的就是岑文本,年纪还不到而立,比李
都要小。
这样的注定不会像老
一样墨守成规,而他们也更愿意帮助汉王殿下成事,而非劝阻他如何如何。
李做事一向考量周全,今次也一样,同样的他也确定局面会向他想要的那样去发展。
而在他的心目中,唐多好啊,虽然被李渊用过,但没关系嘛,大唐大唐,听着顺而又阔气,要是弄成什么汉啊,晋啊,甚至是按照
月星辰旗的意义弄个明啊什么的,怎样一个别扭了得?
还是那句话,这事没做过不假,可咱来做一做却也无妨。
李瞅着在那可劲摆活的岑文本,心说这是该说弊端了吧?最好给我悠着点,不然你这年纪轻轻的,那么长时间的仕途都攥在咱手中,总有算账的时候。
岑文本阳顿挫的,按照既有的节奏在诉说着他的见解。
“有利即有弊,李渊虽死,可陇西李氏仍在,子弟颇众,若大王以唐为号,若将来……李氏立可以此为由发难,行那大逆不道之事……
若大王决意如此,那陇西李氏……臣以为应早做打算,勿要养虎为患。”
一直温文尔雅的岑景仁偶露峥嵘,就建议李对这样一个关西大族动手,让李
都惊讶了一下,心下嘟囔,还真是咬
的狗不太叫唤……
岑文本还有很多话要说,可扫了一眼堂中众,明智的打住了话
,“臣智谋浅薄,只想到了这么多,如何决断,还请大王与诸位商议。”
这就很聪明了,年轻常犯的毛病之一就是卖弄,得意时不知收敛,岑文本为官多年,这个毛病却已经改的差不多了。
而经他开了个,气氛果然就不如方才拧
,解说的很到位,其实内里的含义其他几个
都能琢磨的出来。
一个呢,就是李心意已决,绝非其他
轻易能够动摇,与其劝阻,不如极力助大王成事。
二来呢,国号之事看似不小,其实和其他事比起来,并无多少实质影响,不管是隋还是唐,也只会让
有所不适,只要将来能一统天下,这些都是细枝末节。
不见刘邦当初被封汉王,恼怒非常,因汉王不过小王而已,可当他登上帝位,国号起的也是汉,过后又有谁来诟病于他呢?
第三,弊病肯定有,陇西李氏一下便成为了大麻烦,可在现在看来,并无大碍,最多也就是让关西或者是其他诸侯惊讶一阵罢了。
有了这些做铺垫,们的脑筋也一下松泛了起来,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拿出来供李
选择得国号并不那么让
满意信服。
“岑中舍所言有理,神梦中托付,此天命也,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只需传于天下,众
自当以为我主为正朔。”
杨恭仁开始表态,作为杨氏“余孽”,在这种事上其实必然会站在李
一边,他才不管国号到底是什么呢。
苏亶趁机跟上,“潼关大捷来的早了些,臣觉着,西北屈突通早晚归降,让他们拖一拖,到时以此捷报祭告天地,流言之类定会少上许多。”
接着好像安排好了,王泽也来说话,“西京初定,心颇不安稳,大王
城时为示宽容仁厚,并无滥杀之举。
可总有桀骜之辈,不思恩,以为大王软弱,正好以此事为由,杀一儆百。”
这话竟然出自王泽中,同样令
诧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