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1章大势(八)(2/2)
力的靠后站,等等等等,这都是既定的路数。
从晋阳到长安,路程不算太远,那边也早有准备,可一来一回,快则十几二十天,慢了就得一个多月,时间上不很紧凑。
而晋阳家到了关西地界,又会跟本地
产生多少冲突,会不会酿成不可收拾的祸患,谁也不知道。
反正李渊就是一个前车之鉴,他从晋阳带回来的们都是出了大力的功臣,可很多
在长安过的并不如意,被排挤还好说,像刘文静之类就已经掉了脑袋。
再加上河南,河北
,山东
此类来自北齐故地的
们,还有那些南
,经过了隋末战
的洗礼,各个都要弥合分歧和敌视,在他们中间找到一些相互制约的平衡。
一想到以后就要面对无休止的政治斗争,李又有些心里发堵。
当然了,从这些准备也看得出来,李已视长安为囊中之物,他手下的
们也都在摩拳擦掌,即便无
献城,他们便要领兵再跟关西
见上一仗,嘿,打下长安城可也是大功一件呢。
随着时间推移,长安城下的大军规模越来越大,很快便超过了十万之数,除了陆续从晋地赶来的后续兵马以及押运粮的
之外,还有一些是唐军降俘。
如果要强攻长安的话,第一批攻城的就是他们。
说实话,唐军的表现跟李的想象有很大的差距,唐军将校士卒,从上到下并没有多么坚定的战斗意志,李
以为会发生的苦战并没有出现,李世民所率的唐军主力跑的比兔子还快。
其余地方守军有的一触即溃,有的望风而降……
很难想象就是他们缔造了开皇盛世,又是他们跟着李渊父子横扫天下……或者说他们运气太好了?
这当然是个笑话,任何能创造大一统帝国的们,都不会只凭运气走到这一步。
李越发的忙碌了起来,除了准备接管长安以及后续的一些事
之外,他还和以前一样,开始命
去各处安抚
心,尽可能的让关西各郡不误农时。
这个做起来比较困难,兵荒马的时节,谁还有那心思种田?不定就是给旁
忙活的,再加上李世民所率领的十余万兵马一路西去,到处征用粮
,民壮,对地方上的
坏非常大。
急急窜逃间,几如流匪,李渊在关西那点好名声本就已所剩不多,如今更是被败坏一空,很多再说起关西李氏来,已是咬牙切齿了。
可李不会因为这个就放弃努力,关西再怎么折腾,也比当年的马邑,雁门强,如今你再瞧瞧,那里已是晋地粮仓,若非有他李
,谁还能有如此本事?
而农耕这种事,必须一年一年踏踏实实的做下去才能见效果,你今年不做努力,今年就没吃的,大家没了粮食,谁也安稳不了。
大军征战,这方面他身边可用之不多,于是便叫来了那些来投的世族子弟,略略说了下,便派出了很多的劝农使,同时让他们宣扬出去,一旦他李
主政,关西各郡,今年将免征钱粮,劳役。
于是汉王的贤名初初现于关西地面……
忙了几天,长安城中依旧没什么动静,李正琢磨着是不是用些手段,给城中的
们施加更大的压力的时候,他最想听到的消息之一传了回来。
………………………………………………
扶风郡,盘龙山南麓的一处山丘之上,天策上将府驾曹参军郑仁泰浑身是血的努力挺直腰杆,他的身边猬集着数十名和他一样,血染重衣,筋疲力尽得唐军士卒。
震天动地的马蹄声在他们耳边一直回响着,郑仁泰发誓,他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的马,这么多的骑兵。
他们震惊而又绝望的看着眼前的场景,如云般的骑兵蜂拥而过,他们一般都穿着半身甲,背着弓箭,挎着环首刀……
因为长途追击的原因,他们从到马好像都蒙着一层灰尘,他们在坡下纵马而过,连看他们这些残兵败将一眼的兴趣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