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8章众议(一)(2/2)
进程呢?
按照原来的轨迹,李唐东征西讨,无往而不胜,其根本原因是不是在于大家都有点支撑不住了,所以一场场你死我亡的大规模决战也就发了出来?
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对于粮食充足的晋地来说,利弊之间却要好好琢磨一下了。
好话没说几句,苏亶手里就又拎起了子。
“粮虽说颇为充盈,可河东诸郡大多缺粮,如今看来,六七月间,北粮南调之事已不可免……”
好吧,河东作为晋地腹心却要接受北边边塞的救济,新来的岑文本,杨恭仁等自是愣不已,其他
多数起于并代,对南边嗷嗷待哺的河东
不免起了几分怨尤。
随后,银钱之事上苏亶也说了几句,如今晋地南北的粮价虽还有着一定的差距,可也渐趋平稳,河东粮价高上一截,短时间内降不下来,却也没什么上升空间了。
北边的并代两州的粮价回落的很快,市面趋于平静,繁荣之像初显,货易之事一下便多了起来。
铜钱的短缺问题进一步凸显,这让之前李发行银币之举显得高瞻远瞩,让苏亶极为敬佩。
而晋阳城中的商们首先受益,对新发行的银币
不释手,这种轻便,币值又大的货币其实天然就是为商
们准备的。
而这个时候晋阳城中的商和晋阳门阀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商
们喜欢,门阀中
也就很快接受了它,再有官府作保,这种新的货币很快就向外间扩散了出去。
到了李称王的时候,这种银币终于有了新的名字,被
称之为汉银,在并代两州行之甚广,普遍的被用到了牛羊
易当中。
让有点哭笑不得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苏亶发现自己亲手制作出来的银币,用途最广的竟然是渐渐兴起的
隶贸易。
隶贩子们上蹿下跳的拿着明晃晃的银币,大肆购买
仆,转手卖于门阀世家,
易之方便,获利之丰厚,让这些亡命之徒喜笑颜开。
李在战事上的接连胜利,简直就是给这些家伙们打了一支支强心剂,让他们成为晋地商
中最为活跃,也最为胆大妄为的一群
。
其实到了李与李世民决于蒲坂的时候,这些商
已经成了规模。
他们往来于门阀府邸之间,渐渐的和门阀中结合在一起,并逐渐摸索出了一条比较平稳的生财之道。
为了避免官府打压,嗯,也许是听闻李云内对户籍分外看重,他们渐渐有了自己的规则,凡是手的
隶,他们都会寻到官府衙门,先给
仆上个户籍,然后转为
仆,再进行买卖……
直接弄了一层合法的外衣披在了身上。
至于隶的来源,那就太多了,北边的突厥降俘,流落山间的流民山匪,南边儿接连送过来的唐军战俘等等等等。
这里面官商勾结的味道很浓,同时也透出了门阀中贪婪的腐臭味。
可这事儿别说是苏亶,便是传到李耳朵里,李
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他可不是什么道德君子。
李认为只要有籍可查,别闹出刑案,也就没必要去管太多。
大隋的蓄之风很盛,是和门阀制度牢牢联结在一起的,这个根本杜绝不了,当年文皇帝杨坚令门阀释放
仆,让天下
大增,期间艰难自不必提,一些门阀中
更是用起义来回答杨坚的诏令。
闹的沸沸扬扬之后,门阀蓄依旧,只不过是略有收敛而已。
可见,蓄这件事是门阀制度当中很重要的一根支柱,谁想碰一下,都会遭到反噬,而大家族也确实需要
仆来保证他们的生活质量。
这件事上其实根本没有对错之分,和天下许多事一样,只是利益使然而已。
李这里看的很开,其实作为掌权者,必然也就是蓄
的受益者,他觉得你只要别强占农夫的土地,抓了农夫去当
隶,这就不是一件在战
时节,应该极力关注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