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章官制(2/2)
只要闲下来,便不耻下问的跟幕僚,跟自家婆娘,跟心腹臣下讨教官制之事,算是补了一脑袋的知识。
弄的他常常在想,后来的京城也没这么多的官儿吧?早知道是这么个模样,这个什么什么王老子还不当了呢。
当然了,那都是牢骚而已,做不得真,后来的官职之多哪里是现下可以比的?到了后来你要是自己说不太清,请错个算什么,说不定能请回来一群
,外加一群狗呢。
此时在李看来,隋时官制大体分为几个部分。
首当其冲就是六部制度,这个其实却是李最为熟悉的一部分,吏户礼兵刑工在后来可是鼎鼎大名,不知道的
肯定是文盲无疑。
到了隋开皇年间,六部制度渐渐完善了起来,名字也在向后来靠拢,开皇三年,改都官为刑部,改度支为民部,等到杨广登基,又改民部为户部,至此,六部正式定名。
六部之上,又设尚书令,左右仆,于是便组成了整个尚书省的行政架构。
之外还有中书省和门下省和尚书省一道,也就成为了三省六部制的政治形态。
在开皇年间,对官制屡有修改,加上臣子们的政治斗争,尚书省渐渐权重,掣肘于中书省,门下省也没闲着,慢慢从内廷中脱离出来,加了这场政治较量当中去,也获得了一定的权力,于是,杨坚想要的政治平衡也就完成了。
三省六部涉及的官职数以百千计,加上还有内史省,内侍省,秘书省凑热闹,之外又有御史台,都水台等游离于外。
这么多的官职,你想一脑弄出来,那绝对是找死的行为,即便是李渊,王世充占据了两京之地,手握
才无数,手底下也是缺职甚多,何况是李
这里了。
而像窦建德那样的,别看六部齐全,还封了中书令,内史令什么的,其实都是花架子,手底下小猫两三只,根本撑不起来,他们主要的作用也只是帮窦建德出些主意而已,真正的职能发挥不出一成。
李不想弄什么花架子给
看,所以他要一点点的充实这些府衙,而他也感觉,身边出主意的
其实不用太多,那不是博采众家之长,而是
多嘴杂,很难听到真知灼见。
总管府……嗯,现在应该是汉王府才对,汉王府前面被拆的差不多了,被看拆的时候费时不少,建起来却要容易的多。
因为拆的时候需要保留下原来的砖瓦木料,那可都是好东西,这是晋阳王氏除了主宅之外最大的一处庭院,建造时用的都是好料子,拆起来自然要小心一些。
而重建的时候就要快一些……
此时李**理政务都是后宅,在考量事任免的同时,他还要先做一件事,那就是将几家使者送走。
对刘斌没有太客气,直接告诉他,王薄,杨恭仁我都留下了,你家主公的好意我也领了,如今我这里兵强马壮,士气可用,若有碍难之处,尽可告知于我,咱定然前来相助。
刘斌才不会去管其他两的死活,晋地之行让他胆战心惊,王世充,萧铣的使者都到了这里,他觉着晋地的王者之气在搜搜的往外冒。
能够带着以及李定安的承诺回去河北,他觉得很庆幸,自然对李
话语中的威胁之言犹若未闻,只是重新言明了修好之意,便率
匆匆东去。
可以说,刘斌这个使者当的非常失败,隐约的已让李看出了窦建德麾下
才寥落的
形。
杨恭仁这样的不愿给其效力,刘斌才
胆魄皆有不足,却居于高位,老窦,你这是示弱于
呢还是真的窘迫至此?
之后便到王世恽了,这
不太好打发,连番受挫之下,却还能据理力争,跟李
纠缠了几个回合,李
向其重申两家结好,先
关中者为王的约定,王世恽则提出以王氏
与李
联姻,两家结百年之好,
后如何各凭本事,却能不伤
义的建议。
最终李似笑非笑的来了一句,那我可就静待王氏佳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