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If?(006)初访香江(5/6)

父亲大您……真是辛苦了……嗯,话说李合肥为了要一改机械局与织布局的弊病,决定在设立招商局时改採『官督民办』的办法。

父亲整整色道:在中国第一家经营船的是美国旗昌洋行,当年李合肥在上海剿灭长毛,长江中下游航运几乎完全中断。

当时旗昌的船悬挂美国国旗、配有小炮,往来长江吴淞江时无论官兵还是长毛都不敢动他们分毫,而旗昌的船每吨货物收水脚25两,往返上海、汉一趟收得的运费就足以支付买一艘船的成本。

巨利所在洋商趋之若鹜,英商太古、怡和迅速兴起,此后旗昌把持了长江航运,太古、怡和则掌握中国沿海海运。

我们不是自古以来就有大运河,难道中国没有航商吗?君儿不解道。

长毛匪起,接着又闹捻匪,运河漕运时续时断,又因兵祸连年,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百姓流离失所,根本没有足够的力维持漕运,运河也因失修筑年淤积。

所以从道光六年开始就开始试办漕粮海运,后来朝廷虽然拨出巨款企图恢复河运,但无论在力上、时间上、价钱上河运都无法与海运相敌--从杭州运粮到京,走运河要两个月时间、海运只要不到十天工夫;价钱上漕运一吨要二十多两、海运不到五两。

君儿妳说这要怎幺比?啊?差这幺多?君儿眼睛瞪得大大的。

所以在洋垄断海运与长江船运,旧式沙船萎缩不振,国家面临粮食严重困难之下,李合肥奏请以『官督民办』方式设立船招商局──就是鼓励商出资,在朝廷监督、保证下经营船运输。

父亲又道:招商局成立后,每年单粮食漕运水脚一年就让洋少赚七十多万两,为朝廷节省了庞大支出。

那『齐价合同』是怎幺回事?我问道。

招商局在朝廷支持下,由怡和洋行总买办唐景星总理,不断扩充业务、销价竞争,业务蒸蒸上,到光绪二年美国旗昌洋行就不堪竞争垮台了,把全部二十余艘船都卖给招商局退回美国去。

父亲敲敲烟斗、清理烟灰道:而英商太古、怡和也不敌招商局,在光绪三年主动投降、妥协、让步,三家船公司签订协议统一订定运费标準、分配货源,瓜分市场。

这不就是我们向洋投降了?君儿问道。

『齐价合同』前后共签了三次,三次都是洋商主动提出,而三次合同最后都是洋行主动撕毁。

父亲道:如果是丧权辱国、向洋投降,洋会主动撕毁合同吗?啊,父亲说得是……君儿连忙点

可惜后来官、民各有所图,不能够团结一致、均只着眼近利,不能累积资本、扩充船队,朝廷对招商局又多多制肘。

朝廷只知从招商局抽取报效,而民则仅执着于每年花红,无关心百年基业之建立。

父亲又叹一气道:同治九年,本三菱船会社成立,本政府无偿拨给船13艘;光绪八年,本政府又发起京都船与之竞争;到光绪十一年,这两家船公司已经从洋商手中夺回本沿海货运业务,十二年则开闢定期往来欧美航线;光绪十三年时,两家会社合併为本邮船会社、每年运量86万余吨,但到光绪二十三年已经增加到每年170万吨,把洋海运业完全驱逐出本。

但过去十余年来,招商局停滞不前,船数、吨位数没有增加,每年水脚收也仅能勉强维持,不见成长。

在条件都没有改变的况下,那为何父亲大认为洋商会愿意签定第四次齐价合同呢?我问道。

民国建立,百废待举。

父亲道:原本招商局的内忧是官相争,外忧是朝廷一直不同意招商局到各通商岸以外的港埠承揽生意。

啊?只能在通商岸?那不就跟洋商一样了?君儿道。

这样翔儿懂了。

我接道:原本招商局内是袁项城与盛杏荪斗,现在袁项城当上大总统,内忧的问题解决;而原本袁项城就知道招商局不能随意揽货的问题,今袁项城出任大总统,限定岸揽货的问题应该也可望解决。

但方才父亲大提了内忧与外忧,还没说出的应该还有一个外患问题吧?君儿闻道:外患?呵呵,翔儿果然聪明,一听就懂……你说说看。

父亲笑道。

外患就是本邮船吧?我道:本已经取得了朝鲜与台湾,对中国沿海成了合围之势,加上俄战争后本又取得了东三省的特权,不仅对中国形成威胁,对英法各国利益的威胁更大了吧!嗯,果然有见识。

父亲颔首道。

今天联合洋商订立第四次齐价合同,避免恶竞争、统一运费、划分势力範围,对洋商来说是联合排挤本势力,确保各国经济利益;对招商局来说则是争取喘息、扩增船队,把沿海大小港埠货运利益掌握于民国政府手中,不但发达资本、同时更避免银钱流到手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