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心动的感觉(2/3)

众号【书友大本营】,看书还可领现金!

张菲菲平时穿着打扮没什么讲究,基本素面朝天,再配上白t恤,牛仔裤,板鞋。整个人看起来清清爽爽。

人靠衣裳马靠鞍,现在陡然换上粉红衣裙,倒是勾勒出窈窕的身段,再加上披肩长发,更显出几分妩媚和靓丽。

“咋了,我哪里不对吗?”见对方上下打量着,张菲菲微微一笑问。

“没什么,突然发现带着一个大美女上街吃饭,我心里有点压力。”

“切,你以为我会相信”张菲菲嘴里否决着,心里有几分美意。看来自己的想法没错,男人都是视觉动物,偶尔换一下风格挺好。

“对了,等下我们准备吃啥?”等对方坐好,徐磊扭头反问。

“热干面吧,上次那家味道真的很棒。”自从前次来徐家沟吃过一次后,张菲菲对热干面一直念念不忘。

可惜她这个人懒床,每次早上起来徐妈都差不多把饭做好,自己也不好意思提。

“要不换一种,带你尝尝八大馆里边的胡辣汤,怎么样?”徐磊口中问着话,悄然吸了吸鼻子,总感觉身旁一阵香风漂浮。

心有点乱,连车把都掌握不好了。

“你定”张菲菲倒没反对。

她之前听徐磊说过,青山镇吃食行当素有“码头八大馆”的称呼。八家代表性美食,其中就有胡辣汤。

徐家沟卤酱肉和热干面自己都尝过,的确名不虚传。那家胡辣汤能够名列其中,味道应该也不会差。

说起胡辣汤,也算中原地带的传统美食,其中最出名当属逍遥镇胡辣汤。可以说在省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名气相当大,甚至还曾在某档著名的美食节目里出现过。

徐磊上大学在省内北方某市,自然也品尝过逍遥镇胡辣汤。

不知道自己口味问题,还是那家店不够正宗。总之,他固执认为,并不如家乡青山镇的赵记胡辣汤味道好。

赵记胡辣汤也是祖传的行当,具体有多少年徐磊不清楚。只是以前听父亲讲过,他小时候上街赶集,就喜欢去赵记吃煎包喝胡辣汤。

人家一个门面能开几十年,就是依靠一碗汤的名气。

早些年赵记胡辣汤哥仨分家,老大坚守青山镇,剩余两人挪到临近镇上开早餐店。这也算另一种方式的连锁经营,据说生意都挺不错。

老店面积不大,有五个人在店里忙碌。

除了赵老大两口子外,还请有三个帮忙的。

赵老大守汤锅,媳妇在门口卖煎包和油馍头,还有两人负责煎炸,剩余一人收拾碗筷打扫卫生。

一年到头生意都很火爆,五个人忙的脚不沾地。

徐磊赶到时,街边停了一溜儿电车、摩托,四十多个平方小店里已经坐满人

好不容易看角落里有两个位置,他赶忙带着张菲菲坐下,而后问:“你吃煎包还是油馍头

张菲菲见墙上贴有招牌,扭头看了几眼,带着好奇询问:“这个两掺是啥意思?”

“胡辣汤掺豆腐脑,这也是经典吃法,要不要来一碗尝尝?”徐磊笑着反问。

说起两掺,可能外地朋友觉得这种搭配有点反人类。

不过对很多中原人而言,豆腐脑和胡辣汤也属于绝配,两种味道掺和后不但不会影响彼此,反而口感更好。

“豆腐脑掺胡辣汤……那怎么能吃?我不要,本人甜党。”张菲菲连连摇头,她根本无法想象:两种不同味道的食物掺和一起,那还能吃吗?

“那我来一碗”徐磊说着起身,快步走到大锅前,“老板,一碗两掺,一碗胡辣汤。两块钱煎包,两块钱油馍头。”

“十三”女店主立马算好账。

徐磊扫码支付,而后让对方看了一下。

就见赵老大拿起一个白瓷碗,另一手利索抓着木柄长勺在汤锅里来回搅动几下,舀了一勺热气腾腾的胡辣汤倒入碗内。

接着他拿起小铲子在不锈钢保温桶里轻轻滑过,颤微微,白生生的豆腐脑便铲了起来。再捏一撮葱花香菜,放半勺芝麻酱。

一碗热气腾腾的两掺放在桌前,酱色胡辣汤里飘着一片白,煞是好看。

等另一碗胡辣汤盛好,徐磊双手端着回去,跟着又将刚出锅不久的油馍头和煎包放在张菲菲面前。

严格说起来,青山镇胡辣汤基本原料和其他地方的并没有太大区别,都是牛肉、面筋、木耳、粉条等。

要讲特点,无非赵老大家胡辣汤里牛肉碎烂,还掺有炒熟的花生碎。

当然再加上秘制的调料搭配,就显得不同起来。

张菲菲试探着舀了一勺放入口中,顿时感觉一股独特强烈的味道在口中蔓延。有四分胡椒的香辣刺激,三分牛油香气的浓厚,还下三分大料的咸香。

口入腹,嗓子滚烫。

随即浑身通透,脑门上开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