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9章 没变过(2/3)
于责任,杨景行简述了一下西方音乐的几条师承脉络或者友关系,比如贝多芬到车尔尼,车尔尼到李斯特,当然就提到舒曼,讲座
认为舒曼对音乐史的最大贡献并不在于他的音乐创作而是一众音乐家的推广,然后说到克拉克舒曼和芬妮门德尔松这两位杰出
,讲座
来劲了要多啰嗦几句。
杨景行以两位作曲家早年的创作为例,用节选弹奏的形式展示她们表现出的非凡天赋。其实学术界早就充分承认克拉克和芬妮是
中的佼佼者,但是杨景行今天的说法有点不一样,他认为这两位
音乐家拥有成为伟大作曲家的天赋,只可惜她们没有她们的丈夫或者弟弟那样的好机会去发展施展她们的才能。
听众们并不怎么惊讶,这年代哪里还见不到几个拍权主义马
的混混,这些
什么话说不出来。
讲座变本加厉,开始有鼻子有眼地对比夫妻和姐弟之间的创作细节,虽然嘴上没明说但是意思越来越明显,就是
比男
还厉害。
听众中的某些男表
微妙,显然是对讲座
的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挺不满。
听众的反应更明显,普遍的严肃显露出了广泛的欣悦。
讲座的论据很多,只能是点到为止相信学生们能自己参悟,比如边弹着芬妮的歌曲旋律边赞叹:“多么美丽,有熟悉的感觉吗?如果有兴趣可以对比一下第七
响曲第二乐章。”
相比论点,讲座的论据更算新鲜,听众中都开始有
做笔记了。
杨景行争分夺秒:“门德尔松《复活节奏鸣曲》,有知道吗?”这首作品的手稿是三四十年前才发现的,作品虽然很好但是几乎没有演出和录音,毕竟音乐家也要考虑市场。
柯蒂斯的学生厉害,好些点
。
杨景行问:“怎么样?”
几个学生先后说了一些模棱两可的形容词,优美典雅轻盈……中国学生也开了。
更多的好像不知道,杨景行又坐下去直接弹起来了。
听众继续认真听着,虽然讲座目前弹的那些东西都是些没啥技术含量的小片段,但是基本功还是体现出来了的。
杨景行这次多弹了一点,大概节选了六段一共四五十个小节,然后就问:“能感觉到吗?”
有两三个学生犹犹豫豫点。
杨景行直接给结论:“我认为有很大的可能,这首作品是芬妮创作的。”
屋子里嗡地一声,好多顿时坐立不安左顾右盼了,在讲座开始后的十几分钟里一直保持沉默的大部分
这时候都开尊
了,至少也要圈起嘴唇讶异一下。
冷清了这么久突然就开锅了,杨景行有点无奈呢,尝试稳住场面:“当然,事实如何并不那么重要……”
“sr!”没点教养的白男学生直接就冲讲座
嚷嚷起来了,样子不光不尊崇谦卑还理直气壮的:“我觉得你不应该仅仅凭几处类似的技术方法就做出这样的推断,他们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家庭,他们非常异常地亲密……”
靠,见到有发难,听众很快安静下来了,一个个喜闻乐见得显出兴奋激动。
别的地盘,杨景行都不敢大声回话:“关于通用普遍的技术方法和鲜明灵活的个
特点,它们倒是有点像天才和才华之间的关系,即便你生而有天赋,但是也要非常努力才能展示出才华……”
看讲座又坐下去了,那个责问的男生也没
太甚,恢复了听众的态。
杨景行手起手落在琴键上砸出几个敲门声,然后只是看看听众并不用说明,大家都知道是什么东西。接着讲座又改编弹奏一段命运
响曲第三乐章中复杂的多声部关系,这个可能就有点考验听众听力了,但是大多数
应该都能听出来个
廓。
即便是只听个大概,大部分听众的面部还是起了变化,因为讲座
的这一段演示终于有点意思了,这样的音乐素养和弹奏技术才有资格坐在那上面嘛。
杨景行问:“那一部分更难?对我作为一个作曲家而言,第二部分是简单的,而前者很难。”
不少纷纷点
,那些丰富的惊喜表
和恍然的动作似乎有种终于被理解的高处不胜寒和惺惺相惜同病相怜。
杨景行继续说:“贝多芬没有开创新的技术、理论和体裁,他的名字也很少和天才联系在一起,但他成为了最伟大的音乐家。”
是不是被贿赂了,一个带着朝鲜语音的亚裔
生考
:“他怎么做到的?”这么八卦的话题根本是帮忙闲扯嘛。
“除了努力学习工作我不知道他还有其他什么诀窍。”杨景行又站了起来,他也熟练了,随着说话的节奏踱步:“不过我们可以尝试探究一下,贝多芬是什么时候表现出了能够成为非凡的少数的才能?或者说他的哪一首作品让我们看到一个不太得志的作曲家有成为伟大的可能
?”
这种东西是没有定论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们七嘴八舌大声表达自己的观点,多数倾向于第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