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9 叠层器件再次突破,面试准博士生(万更求订阅)(7/7)

菲菲当时申请硕博连读的时候,发现往年用不完的硕博连读名额,她那一年居然不够用了。

后来她顺利转博了,有几个本来打算继续读博深造的硕士生被淘汰了,无法转博。

据吴菲菲说,当时考评的时候,虽然是以面试成绩为标准的,但主要看的就是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来确定最终的名次。

总的来说,在国内同一所学校,博士最好进,门槛很低,基本只要面试,硕士次之,需要考研/保研,本科最难进,需要高考/保送。

比如,同样是清北大学的毕业生,本科毕业生是含金量最高的。

也因此,硕士三年级的学生,如果打算继续做科研,且当下的课题组或者学校比较一般,就会往更高更好的平台跳。

类似于:211硕士往985博士走,985硕士往c9博士走,c9硕士要么硕博连读,要么可能就出国了。

如果确定了继续深造的意向,硕士毕业生通常都会提前联系导师。

因为一旦联系的晚了,好的导师基本上都被抢完了,就像本科生找工作,要是拖到大四下学期,毕业前夕才开始着手找工作,就比较难以找到心仪的工作了。

而且,如果硕士生读博选择更换学校和课题组,硕士和博士期间专攻的方向大概率不会完全一致,也需要提前进入课题组,给自己和课题组一个缓冲的时间。

包括熟悉课题组的环境,阅读相关领域的文献,学习各种新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和前任交接一下工作之类的。

这算是科研圈的潜规则。

比如魏兴思组里的陈婉清和段云,因为他们已经达到了毕业要求,所以魏兴思现在基本上不管他们了。

不过,也有那种把学生往死里压榨的课题组,导师不到最后一刻,在毕业意见上签字之前,都不会给学生自由。

七月份毕业,要干干到六月底才放人走……

这种就有些过了。

如果真这么干,学生毕业后,多半会选择和导师老死不相往来,也大概率不会继续做科研了。

因为已经被“毒打”过了。

可惜,现状是,这种导师的比例并不算低。

许秋估摸着,国内至少超过一成。

就像一颗颗地雷一样,埋藏在各大高校之中。

ps:课题组的大三本科生是邓虎,港大和pce11材料相关的老师是严虎,因为名字差不多,之前有几次写错了。

ps2:再次万更,求月票,还差一百多票破千。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