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6 我们变强了,但也变卷了(求订阅)(3/3)

常规的路子都是国外做几年博后或者访问学者,然后直接走人才引进回国,落地就是带帽子的教授。

比如魏兴思,别看他现在的样子,可能感觉他有点水,但许秋没来之前,魏兴思组里就发过ees这样的顶刊,而且组里的文章最低档次都是acsami。

其实,魏兴思已经是很强的那一拨人了,他看着弱,只是因为有许秋在旁衬托罢了。

学术圈里人人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就像那些一直待在国内的普通青椒,尤其是现阶段年龄比较大的副教授、讲师,科研方面的潜力多半有限,能够厚积薄发起飞的非常少。

因为把时间再往前推到2000年左右,那个时候国内学术圈竞争很小,如果在那个时候都没能评上教授,基本上他们的科研能力就比较有限了。

换句话说,现在很多年轻副教授的科研水平,是高于一些老教授的,很多年轻讲师的科研水平,也是高于一些老的副教授。

这里只强调科研水平,其他方面则不一定。

许秋观察过魔都综合大学材料系的情况,里面就有几个年老的副教授,包括他的辅导员于强副教授,一个抱着系主任大腿当小老板的副教授,还有一个主要进行教学,以及教实验课程的副教授。

他们每年的科研产出都非常的少,几乎为零。

而且,许秋进入材料系的时候,他们的是副教授,现在四年过去了,还都是副教授,一个都升不上去,估计也就那个挂靠系主任的副教授有些机会吧。

另外,许秋还观察过隔壁化学系的四大院士,其中有三位公示了自己学术履历,这三位中有两位,在博士毕业后或者已经国内任教后,又跑到国外做博后或者访问交流超过四年时间。

其实,也不难理解,现在的院士差不多是在1990-2000年的时候刚刚开始任教职。

而那个时候国内的科研实力比较弱,不足以让他们突破自我,有点类似于灵气稀薄,练功不够快,也难以突破瓶颈,于是就纷纷出去找机会突破了。

有些完成突破的科研工作者选择了回国,然后一路的发展,成为了一代领军人物。

而现在国内的情况,和20年前已经大不相同。

因为有一批批出国取经,又返回国内建设的人,使得国内的科研圈吸收了很多国外的经验,开始慢慢强大起来。

虽然我们依然和头部科研强国有一定的差距,但这差距正在缩小。

不过,所有的馈赠都是有代价的。

我们变强了,但也变卷了。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