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国奖答辩,成绩第一名!(求订阅)(2/3)

,高翔老师的声音传来:“13号,你们哪位是13号。”

“我是。”穆雪举了举手,而后做了两下深呼吸,将状态调整了过来,看的出来,她的心理素质还是比较好的。

穆雪把笔记本电脑留给许秋照看,然后跟随高翔进入401。

下一个就轮到许秋答辩,因此他没有打开《焦耳》草稿文件继续撰写,而是看了下当前的时间,现在才一点出头,国奖答辩比预定的时间快了不少。

教室里面除了他以外,还剩下一个人,是个男生,应该就是抽签抽到15号的那位。

许秋瞅了对方两眼,发现并不认识对方,于是便在心中默默说道;“oh,lucky dog.(幸运的小家伙)。”

过了几分钟,穆雪从401房间出来。

许秋进入会场,打量了一番。

材二401房间是会议室的布局,有一个演讲台,下面是一个长方形的桌子,类似材一301会议室,不过材二401的面积要小上许多,大约只有40多平米。

十多位老师正目光炯炯的看着许秋,高翔为各位老师简单介绍了一下许秋的信息:“许秋,直博生,一年级。”

包括魏兴思、周数学在内的几个材化老熟人,都冲着许秋点头示意。

其他几位老师,在听到高翔讲出许秋名字的时候,也是眼前一亮。

他们有的人或许不认识许秋这个人,但现在基本都知道许秋的名字。

毕竟,许秋和韩嘉莹在本科期间,发表了这么多高质量的文章。

人“传奇本科生”的名头已经在材料系内部传开了,成为了一段佳话。

尤其是许秋,单论学术成果,都已经能够碾压材料系一小半的老师了。

调试好设备后,许秋落落大方的开始答辩演讲:“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许秋,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的直博生,一年级,我的学号是1x11030001,我的导师是魏兴思,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有机太阳能电池……”

自我介绍完毕,许秋操作激光笔,“哗”的一翻页,封面文章、高被引文章标识、热点文章标识就映入人眼帘。

“接下来,我将介绍这一年来,我的三篇代表作……”

“第一个工作,我们开发了一种高度结晶的聚合物给体材料,名为pce11,这个工作被选为am的封面文章,是当前高被引、热点文章,实时被引用次数超过60次……”

“第二个工作,我们开发了一种3d-pdi分子,发表在《自然·通讯》上,打破了当时pdi领域的效率世界纪录,并用trpl等手段揭示了……”

“第三个工作,我们开发了一种ada型非富勒烯受体itic,文章正式接受两个月,同样被选为am的封面文章,也是当前高被引、热点文章,实时被引用次数已经达到38次以上……”

台下,孙一凡的导师万有声和魏兴思坐在一起。

他们两人的关系还不错,当初都是“青千”回国,不过万有声的科研能力比较强,是带着几篇《自然》大子刊回国的,现在已经评上了“长江”。

万有声看了看许秋,又看了看魏兴思,低声询问道:“你们组的这些工作?”

魏兴思摊了摊手:“主要的工作都是许秋自己完成的,我没出多少力。”

“厉害啊,”万有声竖了一个大拇指,随后感慨道:“感觉你们组今年能拿三个国奖啊。”

魏兴思神采奕奕:“那必须的,而且说不定是四个国奖,等下硕士那一场,我还有一个学生呢。”

“老魏你这还真是不谦虚啊。”万有声笑着回应了一句,他这次是为组里一个博士生和一个硕士生过来的,本来以为组里两个人拿国奖都十拿九稳。

但现在听了前面的报告,他感觉组里那个博士生不是那么稳了,因为那个博士生只有两篇small,一篇jmca和一篇afm,按照学校的算法就是一篇一区,三篇二区,不一定能稳进前八。

此时,台上许秋已经介绍完他的****作,耗时两分钟左右,进入最后的成果展示页面。

许秋在成果第一页,也就是主要列举他一作文章的页面多停留了一会儿,然后切换到成果第二页。

最后,他又把ppt切换回成果前一页,说道:“以上是我国奖答辩的主要内容,请各位老师提问。”

台下没了声音,众人左右看看,都没有人主动提问。

最终还是周数学出面:“许秋同学,请谈一谈对于有机光太阳能领域的展望吧。”

许秋最近刚好在撰写《焦耳》综述,因此这个问题对他来说就是送分题,他侃侃而谈道:“我认为有机光伏领域将来要实现应用,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

洋洋洒洒讲了两分钟,直接把提问时间给消耗完了。

周数学点点头,评价道:“讲的非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