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 想想还挺刺激(求订阅)(2/3)

接,玻璃管中间插入一根温度计,直插入蒸馏烧瓶液面中,但不触及瓶壁;

支管口向右连接一个冷凝管,冷凝管上以“下进上出”的方式接通冷凝水同时斜向下连接一个加装支管口的牛角管;

牛角管下方连接一个小的烧瓶作为接液瓶,牛角管的支管口连接机械泵,用来提供真空氛围。

搭设完毕,开始减压蒸馏实验。

打开冷凝水,自来水的液流在冷凝管路中缓缓的流动。

打开机械泵,体系的真空度降低,环丁砜的沸点随之降低。

设定油浴锅的温度为之前的反应温度,也就是185摄氏度,这个温度下,环丁砜一时半会也不会分解。

蒸馏烧瓶内的温度计检测溶液的实时温度,正在稳步上升。

之后,就要等待环丁砜的蒸气裹挟着反应产物从蒸馏烧瓶中出来,在冷凝管处变为液体,然后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冷凝管、牛角管,进入液瓶中。

许秋预测整个蒸馏的过程会比较缓慢。

一方面,这步反应的反应物量比较多,涉及近10克的反应,因此之前一共加了足足50毫升的环丁砜溶剂,而蒸馏过程,通常都是一滴一滴的出来,一滴水也就是0.04-0.05毫升左右的体积,其他种类的液体,每滴液滴的体积量级也在这个数值附近,而蒸馏的秒速大概是1-2滴每秒;

另一方面,前置升温过程也要不少时间,185摄氏度不可能一下子就升上去,而且温度传导到整个蒸馏瓶内部,也是需要时间的。

换算一下,四舍五入就是要花费……好长的时间。

不过许秋也不急,他已经规划好趁这个蒸馏的间隙开始投另外一个反应,也就是icin-2cl的合成。

之前icin-2f的的第一步反应,是反应物a和乙酸酐反应,生成反应物b;第二步反应,是反应物b和氟化钾等反应,生成反应物c;第三步反应,是反应物b或反应物c在乙酸酐、三乙胺、乙酰乙酸叔丁酯的条件下反应,分别生成in-2cl或in-2f;最后,第四步反应,in-2cl或in-2f和丙二腈在乙醇、乙酸钠的条件下反应,生成icin-2cl或icin-2f。

现在正在蒸馏的就是反应物c,许秋要开始的反应则是利用之前剩余一半的反应物b进行第三步反应,得到in-2cl。

许秋感觉现在接触到的合成反应越来越复杂了,不过他暂时没有兴趣关心具体反应机理,既然有现成的文献报道了类似结构的合成,有别人造好的轮子,直接用就是了,等什么时候文献不灵了,那自己再研究呗。

毕竟,在现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浩如烟海,指望以凡人的力量,掌握全部的知识,那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能够把一个小的领域做到极致就已经非常难得了。

包括上个使用氟化钾的氟化反应,加入的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是什么用处,许秋就不清楚,但这并不影响他使用。

至于这个反应用到的三乙胺,他大概倒是明白其功能,应该是提供碱性氛围。

稍微回忆了一番实验步骤,许秋开始实验。

首先,用用30毫升的乙酸酐和15毫升的三乙胺,配制反应用的混合溶剂,并接入一个氮气球,提供氮气保护氛围。

msds上显示,三乙胺为无色油状液体有刺激性,有毒,误吞咽会中毒,会烧伤皮肤,其蒸汽会强烈刺激眼皮及粘膜,遇明火、高温、强氧化剂有引起燃烧和爆炸危险,有强烈氨臭。

“又酸又臭的,为啥我想到了螺蛳粉……”

许秋吐槽了一句,然后果断用上了防毒面具,一个乙酸酐就已经够酸爽了,现在又来一个。

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关注即送现金、点币!

他可没兴趣亲自体验一下什么是“强烈氨臭”,犹记得高中化学实验的时候,有同学把氨水打翻了,然后那个味道弥漫了整个房间,学生都被紧急撤离了……

与之相比,微波炉焗榴莲、高压锅炖*,这种级别的生化武器,实在是太low了一些。

许秋也不清楚为啥高中化学的实验会用到氨水、浓硫酸这种危险试剂,他觉得随便搞点颜色变换,或是生成漂亮沉淀之类的反应,吸引学生们的兴趣不是挺好的嘛,干嘛非要玩这些酸酸碱碱的危险东西。

而且一些化学老师做实验比较生猛,因为某个特殊的年代,人才出现了断层,很多n线城市的老教师,并没有经过良好的培训就匆匆上岗。

他就听说有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实验,然后把酒精灯弄翻了的,前桌同学眉毛都被烧掉了,好在没有毁容。

其实化学老师的问题,一般也不大,毕竟出现问题的还是少数。

更严重的问题是英语老师,很多小初高英语老师的发音都不标准,教出来的学生自然都是带着方言口音的,而且有些地方小学甚至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