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找不到的“目标”(求订阅)(2/3)
下降到25%。
当然,这里的28%、25%只是举例,套用不同的理论模型,计算出来的结果也不同。
不管怎么说,对于目前效率还只有4%、5%这种级别的非富勒烯体系器件来说,20+%的理论效率,还是非常遥远的。
拖效率后腿的主要还是能级结构、共混形貌、电荷输运等比较“虚”,比较微观的因素。
而这些因素又是无法难以量化的。
这也是为什么许秋他们每合成出来一个材料,都会先做一波器件试水的原因,也是魏老师倾向于先研究pce10体系的原因。
材料学科,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反复试错的学科。
陈婉清汇报结束后,许秋正待起身接替。
魏兴思却抬了抬手,打断了他的动作,说道:“许秋你就不用讲了,等组会后你留一下,再给我看一遍你写的文章。”
“好的。”许秋点回应,心里则有点惋惜,组会ppt白做了啊,不过想到他也没费多少工夫,也就释然了,他就是复制粘贴,直接把文章中用到的几张图片贴到组会ppt模板中,不到三分钟便搞定。
说起来,这周末许秋和韩嘉莹常约会项目,是找到一间空置的教室,排排坐在一起,然后肝文章。
到现在许秋已经把参考文献和支持信息部分给补齐了,只差拿到giwaxs和tas的实验数据,就可以进行收尾,学妹的文章进度也向前推进了一成左右。
最后,韩嘉莹汇报了她的工作进展:“……目前最高效率7.5%……基础表征基本完成……文章写了三成左右……现在主要在开发第三代3d-pdi材料……”
因为她的3d-pdi体系和许秋比较类似,所以在她讲的时候,魏兴思没有打断提问。
讲完之后,魏兴思先是鼓励了几句,接着问道:“这个b4t系列,第三代材料开发的怎么样?”
“进度已经过半了,下周应该就可以拿到产物。”韩嘉莹答复。
“好啊,”魏兴思顿了顿,突然看向陈婉清,问道:“光源测试是什么时候?”
“下周六,上午九点到晚上九点,安全审核我在周三的时候已经完成了。”陈婉清接话。
“还是你们三个去?”魏兴思问道。
许秋、陈婉清和韩嘉莹相互看看,一起说道:“对的。”
魏兴思点点,继续吩咐:“韩嘉莹你的第三代材料尽量在光源测试前做出来,不然错过了这次又要等好久。”
“没问题。”韩嘉莹点点。
“不过……”魏兴思话锋一转:“目前主要是还是着眼你现在这篇文章,自从那篇jacs发表后,现在还没有看到3d-pdi体系有新文章出来,我估计过不了多久就要有了,我们还是得加快进度,赶在其他前面。”
“嗯嗯。”韩嘉莹也明白虽然她目前的工作,少说一篇aem,大概率能发am,但在文章没写出来,没投出去,没被正式收录前,都是存在变数的,之前严虎课题组的文章不就是被师兄给掉了嘛。
魏兴思喝了茶水,突然笑了笑道:“我们把3d-pdi体系效率门槛一次
提这么高,其他
想发好文章就难喽。”
许秋以为然,第一篇3d-pdi体系的效率才4%,要是许秋他们第二、第三篇直接把效率怼到7%、8%,那么其他
拿着5%、6%的结果,本来有机会冲一冲强一区期刊,比如aem之类的,现在可能就只能投弱一区期刊jmca、cm,甚至二区acsami、aelm了。
也因此,有些课题组会压文章,让一个领域的进展呈现缓步向上的趋势,比如效率8%、9%、10%、11%一路做上去,而非直接从8%就跳到11%,前者可以灌水四篇文章,后者就只能有一篇。
这样的现象虽然看起来有点那啥,但也算是行业潜规则了。
毕竟,研究生帮导师活,是要发文章毕业的,
后想要继续做科研相关,出国读博申请博后什么的,sci文章也是很重要的,而且对导师来讲,sci文章的数量和质量,也是考核其科研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
之前,许秋pce11体系其实就是类似的作,他又不是圣
,在没有能力改变规则的时候,暂时融
规则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
魏兴思放下茶杯,没急着宣布“组会结束”,而是看向他的学生,打算找个“目标”。
吴菲菲的综述在收尾,过几天就能投出去了,因为是adv. sci.新刊编辑约稿,所以过稿几率很高;
许秋、韩嘉莹、陈婉清三就不说了,在非富勒烯领域中取得了突
,目前来看,少说
手一篇一区;
就连段云和田晴两个,各自发一篇弱一区/二区文章也是稳当的。
算来算去,就只有孙沃没文章了。
可孙沃还只是个本科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