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八章 论战(2)(2/2)
要有个态度,不能为了刻意而刻意,说什么合适,那就说什么。
再谈谈共。
那老兄的观点有些绝对,不是挖掘出共,就能打
地域隔阂,看的还是质量。
我们谈影视剧的地域,其实根子在整个社会,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而改变。
对世界的认知很重要。
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农村,肯定听不懂粤语,但他上了学,步
社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比如港台音乐,他可能流利的唱出一首粤语歌。
同样,一个南方长大的孩子,到北方上大学,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各有各的习惯。这些东西在一起融、了解,他的认知就不局限在家乡那一块。
或者两个城市的互不相识,但用计算机发送邮件,成为了朋友。
这就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当火车越来越快,坐飞机的越来越多,去趟省城不用再酝酿半个月,说走就走……天南地北的
和信息互相
流,地域间的屏障很容易被打
……”
八九十年代,影视剧存在这个毛病。
早期的冯氏贺岁片过不了长江,南方观众对京味儿幽默不感冒。后来社会水平越来越高,信息时代,冯裤子还是玩那点东西,南方观众却看了。
当然《老娘舅》、《外来媳本地郎》之类,外地
真的看不懂。
……
某大院,又一个戴眼镜的大领导读着报纸。
五十多岁,刚管这摊工作不久,主要就是电影、电视剧、新闻报刊什么的。
他读的很细致,笑道:“这个观点很有意思,能从这个角度来阐述地域文化差异。”
“也不算新鲜,托夫勒在《第三次》里就写过,计算机的出现让
类慢慢进
信息社会。这个许非,顶多套用了一些理论。”秘书道。
“那也很难得啊,文艺界会拍戏的不少,会拍戏还有想法的
不多,尤其还这么年轻。《第三次
》传
国内好几年了,就没见文艺界有
读的。以为跟他们没关系么?大错特错……”
领导简单提了两句,就转向别的话题。
秘书却心里有数,这是记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