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社会话题1(风扯不断加更)(2/3)
工,有当过兵的文艺部,有知识分子阶层,有普通职工阶层,有无职业者,有学生,有外地
。
从年龄、身份、文化程度、籍贯各方面来说,几乎包含了社会上大部分群体。
这么一群聚在一起,自然妙趣横生。
近年来,国内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喜剧电影,电视剧却始终空白,还好现在弥补了这一不足。
喜剧要的是大众化,太雅了叫孤芳自赏,太俗了拿不上台面。《胡同家》是一部有观赏门槛的电视剧,但编剧聪明的囊括了两类群体。
一类是文化群体,比如第一集白奋斗卖书,西葫芦说国际形势,知识分子会非常喜欢。
一类是通俗群体,最典型的就是戴红花。她在大杂院就像一个调节器,不看书看报,甚至教育水平较低的观众也能跟着乐。
想得多一点的看出讽刺,与之思考。想得少一点的
哈哈大笑,茶余饭后。
这便是喜剧。
但最大的惊喜是表演。
如果说《末代皇帝》的表演,在尝试回归生活化。那《胡同家》的群像,就是生活本身,只是艺术夸张了一些。
我一闭眼睛,白奋斗、西葫芦、戴红花这些便在脑中活灵活现。每个角色都能在现实中找到一类
,从而变得真切清晰。
景喜剧,或者说类型电视剧,自《胡同
家》开始。
它就像标杆一样立在这里,是第一部,也可能是巅峰。”
……
媒体一跟进,关注的越多。
这年的观众,
看有
度的文艺作品。因为社会之开放,社会之保守,两种极端在同一时期出现,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罕见。
所以注重观点,有观点就能流,能思辨,能判断,此为当下
们的乐趣所在。
“许老师早!”
“许老师早!”
播出十集之后,这天早上,许非来中心开个小会,同事们纷纷招呼。
许老师这个称谓,第一年叫带点嘲讽,第二年叫多了真心诚意,第三年叫就有些拍马。
《胡同家》的火
超乎
们想象,而且远没到顶峰,这才播了四分之一!
会议没什么大事,跟进一下各剧集的进度。赵宝钢已经有点后悔,早知道进组好了,拍劳什子单本剧啊!
“来来来,拆信了拆信了!”
会后,大家正在一块闲聊,冯裤子扛着一麻袋进来,砰的一戳,“好家伙,全是积攒的民呼声,汪洋大海啊!”
“怎么本地还写信啊,打电话不就得了,钢镚我出。”
“写信更有感,远点的投邮箱,近的塞值班室,门卫最近老觉着有贼。”
“来来,看看!”
众热火朝天的开始拆信。
“感谢你们拍出了一部真正的喜剧。”
“我太喜欢于兰姑了,怎么偏偏嫁给一个死胖子?”
“陶蓓贼美!!!”
“哎哎,听一听……”
许非捏着一封,挥手道:“有反面意见了。一位退休职工表示,本剧低俗、无聊、不流,讽刺老
部,得跟
民群众道歉。
讽刺老部,跟群众道什么歉?这就是打
职工内部的叛徒。”
“我这也有……”
冯裤子拿着一封,道:“语言夸张,表演荒诞,整体就是莫名其妙,哪里有个艺术作品的样子?”
“我也有,嚯,说咱们是年度最差电视剧!”
“我这也有。”
“嘿,还真不少。”
大伙数了数,几百封信,三分之一都是批评的。言辞严厉的甚至要求电视台停播,会荼毒下一代花朵。
几都不乐了,问题可大可小,得重视。
“咱们要不要回应一下?”冯裤子道。
“不好回应,我们是创作方,自己不能站出去。”郑小龙摇。
“其实支持我们的多,关键外不知道。”陈彦民道。
许非想了想,道:“那就找第三方媒体,开个贴吧,啊呸,开个观众互动栏目,让他们自己争论去。”
“这个倒可以,你马上联系!”
……
许老师亲自登门,找到了于佳佳。于佳佳带他见副主编,副主编当场拍板,这叫双赢。
于是在第二天,《京城都市报》开辟了一个观众互动栏目,专门探讨《胡同家》。
在缺乏公共流平台的时代,这简直是大杀器。《胡同
家》已然成了社会话题,每
都想掺合一脚。
观众群区分明显,批评的大多是老年观众,支持的多为中青年。
前者对这种语言风格就接受不了,然后是剧中的思想价值,以及表达的方式。而且这帮是边看边骂,一集都不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