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出击的舰队:大胜(3/4)
他们经销网络的庞大、航运业务的发达以及融资的便捷。而在这其中,航运业的发达起了决定的作用。打个比方。由于荷兰
垄断了波罗的海大部分的贸易,因此沿岸的国家或商
只能把自己的商品出售给荷兰
——往往并不是以一个令他们满意的价格,否则他们的商品可能就无法运输出去。
那么有就会说了,这些国家可以发展自己的航运业务,然后将自己的产品卖出去啊。理论上来说的确如此。但问题是荷兰
不可能坐视这一切的发生。他们会通过种种手段(比如融资、贸易禁运等等)限制每一个想发展航运和商业的国家或组织,就如同他们和英国
联手压制汉萨联盟一样(将汉萨联盟的商业势力逐渐驱离了英国、挪威等地),这些国家的商业会在荷兰资本的挤压下逐渐萎缩,最终屈服。
荷兰毫无疑问是有这种能力的。别说是波罗的海的波兰、瑞典和德意志诸邦国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实在算不得多强),就连英国、法国这些西欧经济较强的国家每时每刻也在承受着荷兰
剥削。比如,英国
向法国出
一批呢绒,英国是生产国,法国是消费国,本来极为简单的一笔
易(英国
将呢绒从伦敦或布里斯托尔运到加莱),但因为荷兰
的缘故就要横生枝节:这些呢绒必须先由荷兰海船运至阿姆斯特丹。然后再由荷兰驳船从莱茵河水系运到法国东部地区,最后经陆路进
法国最终的消费地区。这种坑爹的商业运作方式使得一匹在英国离岸时不过六英镑的呢绒,在如此转了一圈后,最终达到了十多英镑每匹,中间产生的巨额成本显然就是荷兰
的利润了。
而呢绒显然仅仅是荷兰控商品贸易的一个缩影,事实上荷兰
几乎
手了所有能够赚钱的生意,靠的就是他们庞大的海上运输力量以及强大的组织货源的能力。而这进一步强化了他们
控大宗商品贸易的能力,此时阿姆斯特丹码
上任何一名不起眼的
易掮客或商品经纪
,都能够为客户在极短的时间内张罗到他们想要的货物。这一点不夸张,荷兰
有这个能力。阿姆斯特丹市场也有这么庞大而丰富的商品在流动着。
因此,这么一解释也许你就能够明白郑勇为什么来到阿姆斯特丹了。他其实就是为了东岸共和国的商业利益来打前站的,东岸的商品要想更便捷地进欧洲市场,除了找当地实权贵族做代理商外。最好最便捷的方法其实就是找荷兰
了。反正都是要和
分享利润的,和当地的贵族、教士、行会领袖分润商品利润是一条路子,和能量极大的荷兰商
分享商品利润也是一条路子。
托和西印度公司两年时间内积累出来的“友谊”,东岸的商品如今也开始艰难地挤进了阿姆斯特丹市场。而进
了这里,就意味着这些商品开始进
了波罗的海(荷兰
势力最大的地区,其一半利润来自于此)、北海(挪威、英国、丹麦等地)、法国东部及莱茵河地区。特别是在重商主义思想盛行。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屡次提高东岸商品关税,不断制造贸易摩擦的当下,东岸商品能够进
阿姆斯特丹,这无疑是弥足珍贵的。
当然了,也不是所有东岸商品都能够进此地。依照与荷兰
初步谈妥的协议,来自东岸的谷物(在此时的欧洲算是紧俏商品)、钢条(因质量较好而
受欧洲铁匠的欢迎)、药品(阿司匹林已经在治疗风湿等方面获得了部分商
的认可)、针织花边纺织品(这种商品与荷兰纺织业并不存在竞争关系)、纯碱(这项生意目前主要是威尼斯
在做,他们控制了匈牙利的天然碱湖)和染色皮具这六种商品,将由荷兰西印度公司的特许商
在阿姆斯特丹公开批发出售。
从今以后,阿姆斯特丹活跃着的上千名经纪将开始把这五种商品列
他们的推销目录,向有需求的各国商
做重点推荐,这个效果几乎相当于后世中央电视台的标王广告,对东岸商品的推广无疑是极为有利的。
荷兰这么“仗义”,原因很复杂,但最主要的还是这几样东岸商品确实是价廉物美,销量非常看好。其次也有东岸
在与西班牙的战争中表现出色的原因,尤其是他们规模庞大(一次出动包括风帆护卫舰在内的十七八艘战舰护航,要知道这个年代英国全国也才二十多艘专业战舰,打仗时还要征集民船)、战力不俗的护航舰队,让荷兰
看到了能与自己对话的资格。
他们也从未越过马六甲海峡,对荷兰、葡萄牙之间正在进行的战争(西、锡兰、印度、东印度群岛)也维持了表面的中立,因此大为放心的他们开始对东岸
释放出了足够的善意。
暂时无力手欧洲市场的东岸
对此当然是欣然同意。荷兰
愿意帮自己推介商品,那是再好不过的事
了,虽然很可能利润的大
全被他们拿去了,但东岸
至少扩大了自己产品的市场,繁荣了国内的工业,何乐而不为呢?况且持久的商贸联系无疑会加
两国的关系,几年前东岸与荷兰因为种种原因关系一度闹得剑拔弩张(东岸甚至袭击了东印度公司一艘武装商船),显然是不符合东岸的国家利益的。在此时的国际局势下,东岸与荷兰之间合作大于竞争,维持一个相对良好的关系正当其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