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争竞(四)(1/3)

(本书首发起点中文网,请到起点支持正版阅读,小众书写作不易)

一艘从镇海港驶来的内河小汽船缓缓停靠在了永安港码,码上的力工们在蒸汽吊杆的协助下,很麻利地将很多包装好的货物卸下。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而在他们旁边,七八辆载重货运马车早就等得不耐烦了,车夫们拿着提货单,直接将一些自己需要的货物——橡胶和——抢了过来,然后驾起马车,朝旁边不远处的一间工厂驶去。

这间工厂占地规模相当不小,其中大部分土地上都建着宽敞明亮的砖瓦厂房。而在此时,这间被命名为“永安橡胶制品厂”的企业(工商部占70,东岸公司占20,新华夏开拓队占10)内,许多工正坐在工作台前,小心地忙碌着。

他们正在专注地处理着生胶片,而生胶片的来源则是新华夏岛。自从多年前东岸在新华港附近的山里面陆续栽种了三千多株橡胶树树苗、种子后,由于气候、环境以及照顾不力等方面的原因,橡胶树成活率不高。后来无奈四处换地方移栽,折腾至今,新华港附近才有大约不到八百株橡胶树陆续长成,并到了割胶期。

橡胶树树皮内层某种细胞分泌的粘,便是东岸所需要的“胶”的原材料了。当地的采集工们拿出刀或斧子在树皮上切个,然后切内流出的体便可被收集到固定在树上的容器内。这些采集回来的体是无法直接利用的,必须适当稀释,然后再加醋酸制作成胶凝,最后再来一道加热和烟熏的工艺,这才能够初步利用。

这些加工工艺东岸一开始也一窍不通,因为没懂这方面的知识,他们也是在这些年不断的摸索实践中,才逐渐找到了一些加工处理橡胶的方法。比如分析橡胶树流出的体中的成分啦,比如如何去处胶中的杂质啦,比如如何制作生胶啦等等——其中制作生胶是最关键的一道工艺了。

制作者一般都是从放置胶的小桶内拿出一根涂满了层白色胶的棍子。然后将这根棍子凑在火盆上面反复烟熏,使其燥;接着再将木棍伸进小桶内,继续在其表面涂上一层胶,然后再熏;如此反复多次。直到木棍上面积累了一大块白色胶状物质后,便将其切下,放置在一旁,经由专收走。

这个时候,他们得到的物质便是生胶。当然有的时候还会用一种工艺。即用滚筒反复碾压胶凝,去处其中的清,然后得到厚度为几毫米的胶片——这也是一种有价值的中间品。

而关于橡胶的如何利用,东岸这些年也做了大量的研究——毕竟这是一种在后世应用极为广泛的物质,由不得他们不重视——东岸对橡胶利用的第一手资料来自于西的马梅卢科,这些捕队员们经常亚马孙河流域捕捉土,因此也有幸见识到了土是如何利用橡胶这种东西的。

生活在丛林中的印第安早早就发现了橡胶的种种妙用,他们知道如何制作较为粗糙的胶片,然后用这种胶片制作成雨鞋;他们还发现胶可防水,这在多雨的亚马孙流域可是一项了不得的功能——东岸据此脑大开。认为可以将胶涂抹在帆布或衣物上,以使其防水;印第安还利用粘土模子制作了很多橡胶容器,这又是一项妙用;当然了,印第安最伟大的发现则是他们意识到胶经烟熏后有了皮革状的外观,可以制作很多有用的东西。

总而言之,印第安在漫长的岁月中开发出了很多橡胶的用处以及加工处理方法,东岸想方设法地汇总了这些信息后,开始自己设计加工工艺,准备抢在欧洲还没反应过来之前,大规模应用这种的自然恩赐——橡胶。

不过也许东岸过于乐观了。事实上早在1615年,西班牙就开始用橡胶来制作士兵们的防雨斗篷了。只可惜西班牙没有刻意识到这种东西的其他妙用,直到一百多年后的1736年,法国一支前往秘鲁的考察队在研究橡胶后。才逐步开发出了种种妙用,并最终风靡整个世界。可以说,是法国开发出了橡胶这种伟大的材料——当然如今这项殊荣,似乎将由东岸来获得了。

(本书首发起点中文网,请到起点支持正版阅读,小众书写作不易)

现在设立在永安港的这家橡胶制品厂。便承担了研究、开发橡胶用法的重任。虽然设立才短短两个多月,但他们以自然科学研究院移给他们的部分实验记录为基础,已经初步开发出了几样小玩意。第一个便是橡皮——他们发现橡胶块能够擦掉纸上的铅笔字迹,这令东岸的绘图技师们喜出望外,他们再也不用因为绘图中一个小小的错误就重画一张了,这省了他们很多事。

第二个用处则比橡皮有意义多了,因为永安橡胶制品厂技术科的技术员们仿效印第安和西班牙的思路,制作出了很多防水器具,比如防水皮具、防水布(棉布、麻布、呢布等等)。不过他们不像西班牙或印第安那样直接将天然胶涂抹在布匹上,他们没这个条件,因为那需要在原产地直接加工,但从新华夏运过来的基本都是橡胶块(天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