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六章 钱荒与票据(三)(1/2)

姜南齐紧了紧身上的呢子大衣,与随从们一道跳上了胜捷堡的简易木质码。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今天的风有些大,气温也骤降到了约十三四度左右,这预示着秋的来临。

坐落于皮拉蒂尼河畔的胜捷堡,通还算方便。这条发源于丘陵处的河流到中下游地带时河面宽阔、水量丰沛,在派“清塘军4号”挖泥船对这条河道内不多的几个浅滩处进行疏浚后,整条河目前已经具备了通航内河小汽船的能力,这对于该定居点的建设至关重要。

姜南齐乘坐的这条船就是往这里运输小麦的72吨级内河汽船。胜捷堡新立还不满一年,按照国家的政策,这里的居民每个成年每月补贴30斤小麦以及两条腌滑柔鱼——第二年的时候这个数字会减半——所有的粮食与物资全部通过内河汽船运输。

作为新上任的南鸭子湖地区巡回法院常务副院长,姜南齐这个月开始将办公场所转移到了胜捷堡,并会在此停留两个月,集中处理公务。其他定居点的一些上诉至地区法院的案件,按照事先计划也要派专送至胜捷堡由姜南齐审理。

作为副地区级的官员,姜南齐的到来自然引起了本地官员们的注意。不过这些退伍老兵以及兵团堡学生出身的部们本身就很忙,因此只是略略和姜南齐打了声招呼,并派接收了一下物资后,便离开了码,继续去组织活去了。对于他们这些新部来说,和上级套近乎并没有多大的实质的好处,毕竟上级考核他们的唯一标准仍然是代下来的工作的完成程度和效率。华夏东岸共和国肇建未久,风气尚很淳朴,大家对考核仍然是真枪实弹地来进行的,没有半点马虎。

和姜南齐一齐下船的还有大约一百多名来自苏格兰的移民,这些都是从西非法偷渡到东岸来的,全部都已在东岸共和国境内打零工打了一到两年,会说一点汉语。其中一些还会一点小手艺。目前他们都已取得了正式的身份证明,已经算是东岸共和国的正式居民了。与他们一同到来的还有二十多名手艺,如石匠、酿酒师、裁缝、皮匠、制桶匠、编织匠等。

他们有的是主动移民来东岸的,但绝大部分还是东岸在旧大陆通过各种手段招募来的。在连鱼钩都要从外界进的东岸,通过搜罗一些手工艺到东岸来制造各种用品甚至工农业用品,是非常划算的一件事。毕竟,从旧大陆搜罗一些零碎用品不仅昂贵,而且费时费力。非常麻烦。这些东西限于用量或缺乏专门才,东岸往往没法自己出产,因此从欧洲大量输手工业者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上除了姜南齐乘坐的这艘船外,还有两艘内河运输公司淘汰的35吨级明船。这两艘船似乎是被私买去了,只见船舷上用石灰水刷着“顺风运输公司”六个大字。关于这家公司的来历,姜南齐还是很清楚的,其主要东还是镇海造船厂的那几个穿越众领导。当初他们筹资开办这家运输公司可是在国内引起了很大一番风波,最后在同意东岸公司30后才勉强得到了大家的默许。

这家公司开办后,通过收购一些内河运输公司淘汰的明旧船,并高价挖国营企业墙脚(水手和船长)。开始在国内做起了航运业务。而得益于国内越来越庞大的运输需求,这家公司的利润还是相当不错的。这两艘小吨位明船都是该公司旗下汽船,此刻正停泊在码上,码们扛着一袋袋的玉米整整齐齐地放船舱。

而在码边的空地上,朱衡、利群二正带着两名英格兰非法移民在一袋袋检查着收购来的玉米。他们检查得非常仔细,也非常认真,毕竟是自己的生意嘛,能不上心么?每检查完一批,朱衡便从手里抽出几张银行承兑汇票,然后到售粮的农民手里。农民拿到这些“纸片”后。根本不会持有多久,他们和那些欧洲一样,也极端不信任这些承兑汇票,因此他们会以最快的速度带着这些汇票跑到乡政府那里。要求购买牛。

胜捷堡的官员们从未想到,这么快便有一下子搞了这么多银行承兑汇票(四千多元),到他们这个穷乡僻壤的新辟之地来购买东西,这简直匪夷所思。那个叫朱衡的商真是做的一笔好买卖,他用手的银行承兑汇票来换取玉米,然后通过出售粮食获得汇票的农民很快又拿着这些汇票要求将其换成牛。

乡政府的官员们在看到这种况后也有些傻眼。国家绞尽脑汁发行出去以缓解钱荒、增加流通环节货币存量的一年期银行承兑汇票,竟然在发行完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就又以一种戏剧的方式回到了政府的手里。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发行的“纸币”以超出预计的速度闪电般回到了自己手里,两名投机商却似乎发了笔大财(利润总额在六百元以上,利润率超15)。

不过本着维护国家权威的考虑,胜捷堡的官员们对于农民们拿来的银行承兑汇票却不能不承认其有效,因此很快就卖出去了六百牛,收获了四千二百余元的汇票。但他们心里显而易见地也对那一大一小两名投机商很是不满,因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