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章 贷款使用权(1/5)
中船总公司推进改革的第一枪,就以这样的方式打响了。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一批公司总部和下属造船厂的主要领导,被几乎可以说是软禁在了本,成立了一个名义上的“船舶工业友好协会”。而实际上,则是把他们的护照全部扣留,在石川岛播磨重工的关联企业进行“学习”的理由,放逐了一年时间。
当然,都是自己同志,也不是说就这么放弃不管了。这一年里,如果有能转变思想、放下包袱,真的认真的去学习
本技术,领会总公司这样安排的本意,未来他们不是没有重新走上领导岗位的机会。或者应该说,如果真的抓住这一年的学习机会,未来十年有的是机会让他们重新登上舞台取得更大的成就。
可不管怎么说,中船总公司的高层借着这东风,同步在国内掀起了大刀
斧的改革。一批年轻有知识的底层高学历职工提前走上领导岗位,一些知识结构老化的工程师被陆续安排来
本
流学习,总部的中层领导被替换了三分之一的岗位,一部分被充实到公会和老
部等部门,另一部分则
脆被扔到了即将分割出去的三产部门。
按照中船总公司高层的意思,原本也不想弄的这么绝。中船内部的“闲职”有很多,历来多是用于安排这些需要清理掉的领导
部。但胡文海偶然听到柴老的打算之后,反应相当强烈的把这些
从宣传
和教育
给撵了出去。
中船内部有着相当丰富的宣传和教育资源,有自己的电视台、报纸和杂志,有从中专、大专到大学的种种教育资源。这些岗位对中船内部来说属于边缘地带,过往常常是用来安置“养老”和“提前养老”的中高层。
但胡文海坚持不能把这些再安排到这些岗位,甚至颇感兴趣的询问中船的宣传机构,是否有面向社会发型的资源和权限。在得知并非完全不可能之后,他的兴趣明显大了起来。
不过这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花,真正的大事在于中船总公司竟然真的以让
瞠目结舌的勇气,第一个要在国内成系统的要推进“劳务派遣”制度了。
这一朝,真是在国内的改革大中掀起了滔天巨
。
当然。这也让胡文海有些目瞪呆。他虽然开始在绣城推进劳务派遣制度就是为了给国内国企改革指条道路,但从来也没想过竟然会这么快就看到和历史不同的进程。
中船总公司敢于在八十年代的政治气候下推进劳务派遣,实在是让他震惊于柴老的胆略和慧眼。
哪怕他本的政治生命本来就没有多少时间了,可这样的决心也不是那么好下的。毕竟到了他这个阶段和层次,对自身羽毛反而会更加
惜。
可另一方面,历史也真的在这里因为胡文海的原因出现了完全不同的风景。
不同于f-14华,不同于蓝色小药丸的问世,不同于新科取得的这些成果。这可是国企改革。主动推进政治变革,这是胡文海从来想也没想过的事
。
这是胡文海第一次主动推进了中国的政治进程,虽然他已经有了足够多的第一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第一次,但这仍然让他感到兴奋。因为虽然只是一个劳务派遣改革,但这意味着他并不需要消极的等待,中国的上层也并非是不可影响的。
在他想来,他之前做的这些努力,目的就是要自己先在绣城做出成绩,等上面决定推进什么政策的时候能有一个参照。能有一个启发,有一个现成的成功经验来就算是好的了。主动权在上面,而不在他的手上。
比如说劳动派遣,这怎么也要等到九十年代末国企改革卖的差不多了,国家缓过一气,打算好好经营自己手
这点自留地的时候才会显出重要
。到时候绣城经验就是一付现成的药方,活下来的国企照方抓药就是。
可是没想到,中船总公司竟然有这么大的决心和勇气,敢在八十年代中期就压上了这一铺。
推动中国政治的改变,这是胡文海从来没想过的“丰功伟绩”。
不仅胡文海没想到。中船总公司下属各大造船厂没想到,全社会几乎都所有都没想到,原来工
的“铁饭碗”还能这么玩的。
一时间,几乎是全社会的工自危。
报纸上对劳务派遣的讨论汗牛充栋。不,或者应该说绝大多数的媒体,都是在对这条政策诛笔伐。
今天是造船厂的工,谁知道明天是不是所有国企的工
都要面临这种可能。原本是工厂“主
翁”的工
,原本是“铁饭碗”的工
,在劳务派遣大旗下。岂不是要朝不保夕起来?
在这一片沸反盈天的讨论声中,中船其他的一系列改革却最终得以悄然推进了下去。厂长负责制的落实,工资结构变动,领导任命流程的改变,当然还有——悄无声息中,正在稳步推进的“黑字环流”。
“本
到八十年代,一直是有推进黑字环流计划的。他们也应该明白,这样长期的对中国贸易顺差最终并不是对双方最有利的贸易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