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一百五十七章 创办书院(2/4)

不是老师资助和赏识,根本无力就学。当年在书院林某甚为困顿,所以气量狭隘,不能容,全赖师长与同窗包容。思来想去在书院中唯足称道就是勤奋二字,但提此林某更是惭愧,这寒窗苦读的初衷实为了稻粱谋之,说来说去唯有想着如何独善其身而已。”

听了林延这几句话,众都是没料到他话锋如此一转。

但见林延肃然言道:“不过林某至今唯一不后悔就是在书院读书时的光,林某最庆幸的是在年少偏激的时候,得师长之教诲,同窗之督促,令我明白圣贤道理,走上了正道。修身后成,方能齐家,齐家有成,方能治国,治国有成,方能平天下。这是林某为学至今仍信之不疑之言。”

“而今衣锦还乡,荣归故里,承蒙诸位盛,如此厚,林某感激之余,却想起为官至今虽荣华富贵,却没有建树,更是知道诸位要提醒林某要为‘穷善达济’这后半句之事了。若继续放任岁月蹉跎,光荏苒,岂是我辈所为乎?所以林某收下此画,在此也谢过诸位好意。”

林延一言之下,满堂皆静,谁也没有想到在赠画之后,林延却道出如此一番话来。

“说得好!”

“此真金玉良言。”

不知是谁道一句,随即满堂之上,众喝彩连连,掌声雷动。

而一旁翁正春目睹着这一切,听了林延这一番话后他有几分茫然若失。他心底道,这么多年了,我比宗海是越差越远了。我常意不平矣,读书时常想着愤世嫉俗,自己为官以后如何兼济天下,但真正为官之后,却想着如何独善其身,此真为本末倒置了。

想到这里,翁正春将心平复下来,以往的心结也在不知不觉间被打开了。

最后陈一愚仍是取来笔墨请林延留下文墨。

林延抬起想了想,然后与众言道:“生百年,立于幼学。诸位都是林某的同窗,同案,今林某不如与诸位定一个百年之约,在座若有活到百岁,看看今昔如何?”

当即林延提笔一挥而就。

争相捧墨读之,看看林延到底写得是什么?

但见上面写着如下。

忆昔常别,阳关千叠,

狂歌曾竞夜,

收拾山河待百年约。

同窗,千千结,

问少年心事,

眼底闽水,心底黄河月。-

此后世的名字称燕园,被视作北大校歌,林延用来,将未名湖改作了闽水,将燕园改为了同窗而已。

一词作罢,众不住称赞。

这一刻林延想起当年毕业之时,那时也是如此景。

林延举起酒杯,这狂歌竞夜,同窗之,少年时的书生抱负都融了这杯酒里,他与众痛饮,达旦而罢。

林延与众一一作别,不少红了眼眶。

待送翁正春时,翁正春主动与林延道:“宗海兄昨之言,与翁某而言如醍醐灌顶一般。我已决定改变初衷,参加下一科的会试,随宗海兄一起走一走那治平之道。”

听了翁正春的话,林延不胜高兴道:“太好了,如此真是朝廷的幸甚,也是林某之幸甚。”

翁正春这时道:“宗海兄莫要抬举翁某了,我也只是试一试罢了。其实昨听宗海兄之言,翁某心底除了钦佩之余,还有一事不解。宗海兄既怀兼济天下之志,为何却又从朝廷辞官。舍庙堂之外,还有何处可以安邦定国呢?”

林延闻言大笑道:“克生兄所言极是,其实不止你一如此说,旁早有建议。其实在林某看来治平之功未必要在庙堂上才能修的,教书育照样可以。”

“这一次回乡,我打算办一间书院,教授学生,让圣贤之道薪火相传!”

翁正春闻言肃容道:“原来宗海兄早有大志,是翁某冒昧相询了,不知宗海兄既办书院可有翁某能够效劳的地方。”

林延闻言一笑当即道:“若是克生兄肯帮我就太好了,有书院不可无读书,有读书不可无教书。克生兄才华横溢,若是能替我教授学生就好了。不用太多,每旬来两趟就好了,每月支十两银子你看如何?如此你既有馆谷养家,也不耽搁你读书备考的功夫。”

十两银子已是相当丰厚,而且一月只用来教书六趟,实在是一份很不错的作馆生计。

翁正春知道是林延扶持自己,当下道:“宗海兄此,翁某此生默默无闻也就罢了,若有出必当犬马报之。”

林延笑道:“以你我之谊,说这样的话实在就是见外了。”

说完二长揖作别。

却说林延从南园回府以后,即着手开始筹办书院事宜。

对于在家乡筹办书院,是林延一直有的念

不仅仅是学成报答乡里,寄托于怀,更关乎于他的抱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