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不负少年时(2/2)

突然话锋一转。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之老少。老年常思既往,少年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格……”

“……将来天下之责任,不在他,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林延将这《少年中国说》化为自己的言语道了出来,当初梁启超作此文时,中国先后经甲午之败,庚子之变。本上下蔑中国为老大帝国,意思是老态龙钟的老,而梁启超撰文反击,故而有了此文。

如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之言,不仅脍炙,更催奋进。后世对于梁启超为有争议,但他的文章确实可以当得上‘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笔下所无,却为意中所有,虽铁石亦应感动’的评价。

“……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说到这里,满堂学子已是无不热泪盈眶,可以想象这篇文章在后世轰动程度,无数有志于革时救亡的年轻,读了此文后以少年中国之少年或新中国之少年自称。

此文也使得有识之士意识到当注重当今少年的教育,再从少年的教育中注重民族和时代的培养。

说完之后,林延向众学子们作揖,然后方与林烃一并离去。但学堂上的学子们却是久久不能平静,沉浸在林延方才那番话种。

当下就有几就方才的回忆,将林延所言抄录了下来攥之成文,一段时间之后这篇文章就如此流传开来。

而林烃与林延此刻正在走在书院之中,四面都是以往熟悉的景物。

林延先来到借庐斋前,这里是山长林垠自缢的地方。

他死后书斋就被书院封存起来,面对于此林延唏嘘很久了。

离开书斋后,林烃念起:“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此言极好。你主张事功主张变法的文章,为师都已读过了。本来有所担忧,但今又听你言少年中国这番话其中有句,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格。这少年与这家国一样都是要向将来看的,不敢变法,不敢格就要成了暮气沉沉,死水一潭。”

林延闻言大喜道:“学生多谢老师。”

林烃咳了几声然后道:“谈不上谢字,为师已是老了,做事难免畏首畏尾,难有旧革新,继往开来之决心?所以朝堂上当是宗海你们这些年轻后辈大有主张之时。为师看来这变法的事是可以为一为的。”

林延此刻不知说什么才好。

走了一段路,林烃领着林延到了书院的一处园圃前,指着道:“你看这都是我这些年栽种的。”

林延笑着道:“我记得老师当年喜欢栽种花,今怎么改种起田来了?”

林烃摇道:“这是我种的番薯,我回乡后俗事缠身,前一段才空出闲来要了一些就随手在书院里种,看看是否真的外面说得那么好?”

林延闻言顿觉得胸一堵,师恩如山啊。

林烃继续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我必须亲自下田,不可假手于。何况我也想知道都是五谷所出,同样是春种秋收,这番薯亩产为何能如此多?而且还不用水,可以种在北方的旱田,南方的梯田里。”

“说到底还是民以食为天,国家以农事为本。我总担心你步子走不好,空谈不能落为实绩,但你能在农事上迈出这一步,足见你是有一番思熟虑的。”

林延道:“学生哪里有老师说得这么好,北方是比南方缺水,但是北方也比南方冷,这番薯如何藏种过冬才是难题,幸好有徐御史,他在京畿屯田多年,方才解决了这件事。”

林烃抬起看了林延一眼,满怀欣慰地道:“甚好,甚好,今一见你倒是处事内敛多了。”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