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林府(1/4)

林延一行离开洪塘,大轿向东而行。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省城当地官员准备得十分齐全,沿途道路用水洒过以清尘,每间隔里许,就准好了茶灶庐亭,随时有热茶点心给林延及家随从奉上,若是路上疲了还可以在亭里歇息。

不过林延来前与家在船上已提前用过饭食,又是归心似箭没有在半途停留片刻。

尽管地方官员这份心意没有领,但八抬的大轿,沿途的鼓吹鸣锣还是必不可少的,除开护卫的官兵以及林延随从,仅是福州知府,侯官知县一官吏随从就有好几百,一路浩浩随行,排场极大。

到了洪山桥前,林延看到此桥,一亲切之意油然而生。

洪山桥是从洪塘至省城必经之道,桥下石梁桥上木面,因为闽水极湍急,屡毁屡建,如今的桥在万历六年时,福建巡抚庞尚鹏重建的。

桥还未建时,百姓以竹排渡河。

洪塘有首民谣,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难得渡,娘子撑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几时返洪塘?

行在桥上,林延念起此词,总是想到年少时离家求学,与浅浅分别的一幕。此词据说乃唐时福建观察使常衮所作,当时闽地尚未开化,他将民谣编著成诗文,后此词因脍炙,而流传四方。

林延从桥上朝江下望去,但见有一寺四面环水,孤悬于江面上。

此寺名曰金山寺,这并非白蛇传里的金山寺,就建于江中,大小只是普通家的院子规模。因为四面环水,十分清净,故而古时不少洪塘的读书都到此寺里借地读书。

前兵部尚书张经,还有翁正春及林延当年都在此寺面壁苦读一段子。

闽水滔滔,流经这古寺老桥,见证了无数物,曾有书云,洪塘前朝物之盛为吾闽之冠而最彪炳者。

一行到桥,路都有官兵清道把守,但见旌旗招展,马足足用了小半个时辰方才过桥。

林延一路看着景物,一路与林用分说,途径西禅古寺,祭酒岭,凤凰池,沿途林延见当地不少田亩种着番薯,甚至还有百姓挑担贩卖,当即点点

看来大伯这些年没有白,而自己也算为家乡百姓作了一些事。随着年纪渐长,心底也就这么多牵挂了。

林延归心似箭,从京师至省城几千里都行来了,但从洪塘至省城这十几里路还是嫌走得太慢了。

直到遥望到西门城楼,但见轿子速度反而放慢了,林延有些怪,却见福州知府江铎下轿步行来到林延轿旁恭敬地道:“启禀部堂大,抚台大以及各级藩臬官员都在前面的接官亭恭迎部堂大大驾。”

林延闻知福建巡抚,布政司,按察司各级官员离城亲迎时,往时必会高兴,但今则不然。但是自己必须得迎一下,否则就太失了礼数。

林延抚着短须片刻方道:“也好。”

林延在轿中整理好衣袍冠带,这时前方锣鼓齐鸣,竹声震耳欲聋。

林延闭目坐在轿中不为所动,轿子又行了好一阵,在旁的陈济川呼道:“停轿。”

前后呼和声音连绵不绝,随着轿子前倾,林延不需动手,自己掀帘而出,旁顾左右但见四面已是海。

左右把守的不是普通的士卒,而都是抚院的机兵,各个身着明晃晃的铠甲,可谓鲜衣怒马。

而道左接官亭的牌坊下垂手候立十几名官员,大多着着绯袍。

这时左右官兵持手炮鸣响。

砰!砰!砰!

随即锣鼓之声再度响起,令震耳欲聋。

林延戴儒巾,身着襴衫,看上去不过是普通的读书而已。说是衣锦还乡,但林延到穿得极简单。

林延走了数步,然后站定向远处百姓一揖,然后提起下摆来到接官亭的牌坊前。

这时垂手恭立的众官员们一并行躬身行礼道:“恭迎部堂大衣锦还乡,荣归故里。”

林延看到居中一位昂首捧肚的中年官员,肯定就是一省之封疆大吏,以佥都御史巡抚福建的赵参鲁。

赵参鲁是宁波,闽地的地方官很多都是浙籍。

“劳动抚台出城相迎,实在是林某的罪过了。”林延淡淡地笑着道。

赵参鲁是一高官官,平起居八座,威势并比寻常,在地方里就如同土皇帝一般。林延官位虽比他高,但年纪却比他轻。

赵参鲁也是拿捏着分寸道:“部堂大,本官是代表家乡父老而来,否则就是本官的罪过了。其实昨得知部堂大荣归故里的消息,这省城的百姓都是自发而来,本院可没有半分强求。”

林延听了赵参鲁的话放眼看去,确实在接官亭后簇拥着无数官绅百姓,翘首看着这里。

这一刻林延唯有叹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