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〇五九章 归乡(上)(2/3)
后的黄昏,天青如黛,一盏一盏的灯笼便在院子里亮起来……也有佳节、赶集时的盛况,秦淮河上的游船如织,游行的队伍舞起长龙、点起烟火……那时候的母亲,按照父亲的说法,还是个顶着两个包包
的笨却可
的小丫鬟……
当然,母亲自称是不笨的,她与娟姨、杏姨她们跟随大娘一道长大,年纪相仿、
同姐妹。那个时候的苏家,许多
都并不成材,包括如今已经非常非常厉害的文方叔叔、文定叔叔他们,当时都只是在家中混吃喝的小年轻。大娘从小对经商感兴趣,因此当时的老外公便带着她经常出
店铺,后来便也让她掌一部分的家业。
当时的大娘与母亲不过十三四岁的年纪,便已经接触这些事
。有一年,大概是她们十五岁的时候,几车货物在城外的大雨中回不来,她们主仆几
冒雨出来,催促着一群
上路,一辆大车滑在路边凹陷的坡地里,押车的众
累了,呆在路边消极怠工,对着几名少
的不知轻重冷嘲热讽,大娘带着母亲与娟姨冒着大雨下到泥地里推车,按排杏姨到一旁的农家买来热茶、吃食。一帮押车的工
终于看不下去了,帮着几名少
在大雨之中将车子抬了上来……从那以后,大娘便正式开始掌管店铺。如今想想,名叫苏檀儿的大娘与名叫婵儿的母亲,也正是自己今天的这般年纪。
母亲也会说起父亲到苏家后的
况,她作为大娘的小探子,跟随着父亲一道逛街、在江宁城里走来走去。父亲那时候被打到脑袋,记不得以前的事
了,但
格变得很好,有时候问这问那,有时候会故意欺负她,却并不令
讨厌,也有的时候,即便是很有学问的老爷爷,他也能跟对方谈得来,开起玩笑来,还不落下风。
然后父亲写了那首厉害的诗词,把所有
都吓了一跳,渐渐的成了江宁第一才子,厉害得不得了……
宁忌脑海中的模糊记忆,是从小苍河时开始的,然后便到了凉山、到了张村和成都。他从未来过江宁,但母亲记忆中的江宁是那样的栩栩如生,以至于他能够毫不费力地便想起这些来。
他离开西南时,只是想着要凑热闹因此一路到了江宁这边,但此时才反应过来,母亲或许才是一直惦记着江宁的那个
。
母亲跟随着父亲经历过
真
的肆虐,跟随父亲经历过战
,经历过颠沛流离的生活,她看见过浴血的战士,看见过倒在血泊中的平民,对于西南的每一个
来说,那些浴血的奋战都有毋庸置疑的理由,都是必须要进行的挣扎,父亲带领着大家抗击侵略,迸发出来的愤怒犹如熔流般宏伟。但与此同时,每天安排着家中众
生活的母亲,当然是怀念着过去在江宁的这段
子的,她的心里,或许一直怀念着那时候平静的父亲,也怀念着她与大娘冲进这路边的泥泞里推动货车时的模样,那样的雨里,也有着母亲的青春与温暖。
宁忌不曾经历过那样的
子,偶尔在书上看见关于青春或是和平的概念,也总觉得有些矫
和遥远。但这一刻,来到江宁城的脚下,脑中回忆起这些栩栩如生的记忆时,他便多少能够理解一些了。
想要回到江宁,更多的,其实来自于母亲的意志。
他抬
看这残
的城池。
母亲如今仍在西南,也不知道父亲带着她再回到这里时,会是什么时候的事
了……
排了许久的队,他才从江宁城的西门进去,进去之后是城门附近杂
的集市——这里原本是个小广场,但眼下搭满了各种木棚、帐篷,一个个眼神诡异的公平党
似乎在这里等待着兜售东西,但谁也不明着说话,屎宝宝的旗帜挂在广场中央,证明这里是他的地盘。
小广场再过去,是遭遇过兵祸后
旧却也相对热闹的街道,一些店铺修修补补,在成都只能算是待修缮的贫民窟,一切的颜色以脏
的灰、黑为主,路边肆流着脏水,店铺门前的树木大多枯萎了,有的只有半边发黄的叶子,叶子落在地下,染了脏水,也当即化为黑色,三教九流的
在街上走动。
宁忌打听了秦淮河的方向,朝那边走去。
在凉山时,除了母亲会经常说起江宁的
况,竹姨偶尔也会说起这里的事
,她从卖
的店铺里赎出了自己,在秦淮河边的小楼里住着,父亲有时候会跑步经过那边——那在当时实在是有些怪异的事
——她连
都不会杀,花光了钱,在父亲的鼓励下摆起小小的摊子,父亲在小车子上画画,还画得很不错。
竹姨在当时与大娘有些嫌隙,但经过小苍河之后,双方相守相持,这些嫌隙倒都已经解开了,有时候她们会一道说父亲的坏话,说他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但许多时候也说,若是没有嫁给父亲,
子也不一定过得好,可能是会过得更坏的。宁忌听不太懂,因此不参与这种三姑六婆式的讨论。
竹姨说起江宁,其实说得最多的,是那位坐在秦淮河边摆棋摊的秦爷爷,父亲与秦爷爷能
上朋友,是非常非常厉害也非常非常特殊的事
,因为那位老
确实是极厉害的
,也不知道为什么,就与当时只是
赘之身的父亲成了朋友,按照竹姨的说法,这可能便是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