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太祖誓碑(1/5)
赵匡胤的格就是粗狂豪放处可以跑马,心思缜密之处可以绣花。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宰相是皇帝的左膀右臂,作为百官之首,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作为世瞩目的当朝风云
物,几千年来,拜相封侯,一直是天下士子的
生理想和奋斗目标。
宰相,在不同朝代,称呼不同。周称太宰,秦汉称丞相,南北朝的录尚书事,隋称尚书令,唐称中书门下侍郎,宋称同平章事,清朝称军机大臣。
古代讲究坐而论道,早朝时,出于对宰相的尊敬,皇帝通常会赐座、赐茶,让宰相坐下来边喝茶边议论国家大事,宰相坐朝的惯例自秦汉至唐、五代一直沿袭了千余年,直至宋初。
多年以来,在朝堂上能坐着议事的是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位周朝元老。
宋代周后,仍然是以范质为侍中,称为昭文相;以王溥为司空,称为史馆相;以魏仁浦为右仆,称为集贤相。
对于赵匡胤而言,以前都是你们坐着,我站着,现在,我终于可以坐着了,你们还坐着。
范、王、魏三都是后周世宗柴荣的托孤重臣,赵匡胤对他们忌讳甚
,心中总有些不快。之所以用他们,完全是为了笼络
心、巩固江山社稷的需要。
乾德二年(964)正月,范质和王溥如往常一样坐朝议事,聊到一半时,赵匡胤突然说道:“我今天有些眼花,看不清楚这奏折上的字,你们两个过来帮朕看看。”
一个不满三十五岁的说自己眼花了,这里面一定有猫腻,有文章。两位宰相,只得上前,帮着皇上勘读奏折。
看完后,二想再坐下,发现椅子不见了。
两位堂堂的宰相,当着众文武的面,着了赵匡胤的道,中了家的“调虎离山”之计,好尴尬呀!
《闻见后录》载:“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座矣。”二一
雾水,但毕竟都是老狐狸,马上就明白了是什么意思。
这肯定是皇上有意为之,如今椅子都被撤掉了,想要再在放回来,恐怕有难度了,只好顺坡下驴,自嘲道:“还是站着好,可以活动活动筋骨……”,算是默认接受了这番“特殊礼遇”了吧。
第二天,三位宰相上书要求废止“坐论之礼”。
在维护国家统治和加强皇权这种事上,没有赵匡胤不敢的,不擀,那是煎饼。赵匡胤自导自演,用一个看似玩笑,却又十分认真的方式,
除了一个沿袭千年的“宰相坐着议事”的朝堂规矩。
宰相失去了与皇帝对坐的权利,其实他们失去的,又何止是一张凳子呢?
从此之后,宰相们只能和寻常官员一样站立在朝堂之上,开大会。
如果您在影视剧中,看到大宋之前的宰相是站着参加朝会的,就可以发弹幕指责导演那个谁谁谁,搞错了,重来!
没有椅子的宰相,无疑降低了他们在朝廷中的地位以及在百官之中的身价和威信,宰相的权力与地位不如从前,再也不能影响到皇上的决策权。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文官中最大的宰相,赵匡胤都有办法整治,其他的官员,更不在话下了。
搬走三把椅子这件事,没过几天,还在乾德二年(964年)的正月里,范质与王溥、魏仁浦三便上书,请辞。
实际上,这三位是想多了,老赵只是撤走了他们的椅子,并没有想罢他们的相,既然他们主动提出辞职,却也正中赵匡胤的下怀。
你们愿意给,本皇就愿意收,不是本皇抢你们的,是你们自己送上门来的,老赵十分坚定地点了点,算是答应了。
范、王、魏三同
罢相,范质被授为太子太傅,王溥任太子太保,魏仁浦拜守尚书右仆
。
宰相的位子终于空出来了,宰相流做,今
到我家,赵普已经在那儿排队等一年了。
赵匡胤理所当然地任命赵普为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开始主持掌握军机的枢密院,赵普成为大宋宰相。
二赵是大宋政坛最强的君臣组合,自此之后,赵匡胤集兵权、皇权于一身,真正成为大宋王朝说一不二的ceo。
◆ 文治国
大将生来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月高。武将们一言不合就抄家伙,互掐,说
就
!
用地方节度使治国,只能是越治越,
到不好收拾。节度使做大了,会各自为政,不会再听你朝廷的管了,隋唐五代就是前车之鉴。
赵匡胤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民
受其害,我让选
练的儒臣百余
,分治大藩,即便都是贪浊,也抵不上一个武将。”
文治国,这些麻烦就迎刃而解了。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文
手无缚
之力,咬文嚼字,这个可以有,舞枪弄
,上阵杀敌,这个就太难为
家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