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名将之死(上)(4/5)
,马上把平定朅师国的任务给了高仙芝。
天宝九年(公元 750 年)二月,高仙芝出兵,成功击朅师国,俘虏其国王勃特没,另立其兄素迦为新国王,将朅师国师置于大唐的控制之下。
至此,高仙芝的声名已经威震中亚。
与此同时,他身上固有的缺点也开始逐渐露。随着功名的
益显赫,高仙芝内心的杀戮欲和占有欲也
渐膨胀。位于中亚锡尔河流域的石国,就在这时不幸成为高仙芝欲望的牺牲品。由于大唐帝国在中亚的势力
渐强大,石国有心依附,请求与大唐签署和平条约。签约仪式上,宾主双方都很愉快。可石国使臣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石国已经成了高仙芝眼中待宰的羔羊;而这纸所谓的和平条约,也无异于一张温
脉脉的死亡通知书。
天宝九年(公元 750 年)十二月,高仙芝悍然撕毁和约,亲自带兵侵石国。此时的石国君臣依然沉浸于和平幻梦中,根本没有防备,加上军事实力本来就弱,短短几天就被高仙芝攻
了。
高仙芝占领石国后,不仅将国王、大臣、士兵和所有青壮年全部俘虏,而且还了两件十分令
诟病的事
:一是屠城,二是劫掠。
石国灭亡后,一位王子侥幸逃脱,随后奔走于中亚各国,控诉高仙芝的行,说他“欺诱贪
”。中亚诸国遂迅速缔结成反唐联合战线,并遣使向黑衣大食(阿拉伯)求助,准备借助黑衣大食的力量,进攻大唐的安西四镇。
高仙芝很快得知了中亚诸国的反唐计划,他决定先下手为强,主动出击黑衣大食。天宝十年四月,高仙芝集结了安西四镇的两万锐,同时征调了西域拔汗那国和葛逻禄部落的藩兵,组建了一支胡汉混合兵团,共计六万
。同月,高仙芝与部将李嗣业、段秀实等
,率部从安西出发,越过葱岭和大沙漠,经过三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于同年七月进抵中亚古城怛罗斯。
高仙芝的远征军近怛罗斯之时,阿拉伯
就接到了
报。黑衣大食驻
士拉的东方总督艾布·***立即下令,命部将塞义德率数千
进驻怛罗斯加强防守。等到唐军兵临怛罗斯城下,先机已失,战斗的主动权已经落
阿拉伯
手中。
东亚与西亚最强大的两个帝国,在这里发出了最强烈的碰撞。然而,就在战斗进行到最激烈的当,唐军的阵脚突然一片大
,葛逻禄部落倒戈了。这也在顷刻间决定了这场战役的结局。最终,两万汉
将士几乎全军覆没,只有高仙芝、李嗣业等几名主将逃离了战场。
两年之后,安史之就
发了。通过对外战争成长为一代名将的高仙芝,不仅在这场内
中毁掉了一世英名,而且还枉死在了大唐天子李隆基的斩决令下。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即安禄山于范阳起兵的第12天,唐玄宗匆匆返回长安,用大约十天时间完成了战略部署:河东方面,以朔方右厢兵马使、九原太守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右羽林大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程千里为潞州长史,三
协同防御,防备叛军西进。河南方面,一共设置三道防线,以卫尉卿张介然为河南节度使,领陈留等13郡组建第一道防线;封常清在洛阳就地募兵六万
,构成第二道防线;以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元帅由玄宗之子荣王李琬挂名),率五万
镇守陕郡,作为第三道防线。
在玄宗看来,这个防御计划就算不能在短时间内消灭叛军,也足以挫其锋芒,保证两京无虞了。可是,玄宗错了。这个看似严密的防御计划,很快就将被所向披靡的安禄山彻底碎。
十二月二,安禄山大军从灵昌渡
渡河南下,当天攻陷灵昌郡。新任河南节度使张介然刚到陈留没几天,叛军便已大兵压境。五
,陈留太守郭纳开门出降,第一道防线宣告瓦解。
八,安禄山挥师西进,迅速攻陷荥阳,兵锋直指东都。封常清率部进驻虎牢关,准备据险而守。可他六万
都是未经训练的新兵,与身经百战的叛军铁骑
锋,无异于以卵击石。官军一战即溃,虎牢关旋即失守。第二道防线就此崩溃。
十二,叛军进
洛阳,大肆烧杀抢掠。封常清退至陕郡,向高仙芝奏报:“累
血战,贼锋不可当。且潼关无兵,若狂寇奔突,则京师危矣。宜弃此守,急保潼关。”
按照朝廷既定的作战计划,高仙芝应该自陕郡东进,主动迎击叛军。但是面对封常清的奏报,高仙芝意识到,如果按原计划继续东进,唯一的结果只能是羊虎
,白寻死路!所以,封常清的建议是正确的,只有暂时避敌锋芒,退保潼关,才能在确保京师无虞的
况下与叛军打持久战。
由于军危急,高仙芝来不及向朝廷奏报,当即率部向潼关方向撤退。他们前脚刚刚出了陕郡西门,叛军后脚就杀到了。官军猝不及防,被叛军打得狼狈不堪,
争相逃命。
高仙芝和封常清带着残部仓皇退潼关,旋即命
抢修防御工事。等到叛军前锋进抵潼关时,发现官军已经严阵以待,方才悻悻退去。
然而,就在高仙芝进潼关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