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制度和人手(1/2)
原经略司判官田况调为宁朔军副都指挥使,徐平上书要求朝中新派判官来,并推荐了曾公亮。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赵祯经过权衡,最终答应了徐平的请求,派曾公亮任秦凤路经略司判官。曾公亮在朝中编兵书,算是知军事,而且兼任天章阁侍讲,为赵祯讲解经义,算是他熟悉的大臣。
做皇帝的,总是免不了向边地派出自己熟悉觉得信得过的臣僚。沿边数路中,其他几路赵祯很难这样做,文臣经略的属官是他们自己辟的,武将根本就排斥文
参与军事。只有徐平这里来者不拒,还会主动要求朝中配属官,赵祯的亲信便就大多塞到这里来。
徐平在西北,打胜仗灭党项是目标之一,战争中重整军事文化和制度是目标之二,他要的
才是有高的文化水平的
,其他都在其次。不会打仗,那便去学,只要用心在这里总能学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新的军事文化和制度也就宣扬出去了。而且以现在徐平的地位,也不用担心官员到了秦州悛怙难制,现在朝中除了几位老臣,没
敢在他这里撒野。
徐平在朝中的基本盘,本来是以三司官员为主的财政专
的文臣,到了秦州之后又多了新军制中成长起来的将领。随着战事的进行,秦州管辖的事务越来越复杂,这两部分官员开始有
叉,他们将来会成长成什么样子,徐平的心里也没有底。
曾公亮的到来,使秦州军的正规化再进一步,各种制度开始系统化,并形成成文的条例。或许将来的兵书中,秦州的新军制将成为重要的部分。
紧接着,徐平新辟原任凤翔府通判的同年梁蒨为秦凤路主管经略司公事,负责帅府的
常杂务。徐平自己则从
常事务中脱身出来,对陇山以西的军政、民政重新梳理。
随着战事的进行,经略司的属官编制比以前开始增加,以适应新制度下,边疆军事民政越来越向经略司集中的趋势。秦凤路经略司,现在应该是判官两
,主管公事一
,勾当公事一
,机宜一
,还有由副都部署兼任的经略安抚副使一
。此时桑怿由于军功升迁,以秦凤路副经略使兼副都部署,兼宣威军都指挥使。在编制上,徐平的帅府还少一
勾当公事,徐平还没有想好合适的
选。秦凤路的帅府五司各有职掌,虽然主持各司的多是武将,但也明白吏事,并不急着把缺的
选补进来。
徐平不在帅府的
子,军事上的决策权
给桑怿,
常事务的处置权则
给王凯。经略使的军事权力,实际上来自兼任的都部署,特别是指挥作战的权力。王凯则是秦州的监军,在现有的制度上权力有限,一切都来自于徐平的授权。徐平在秦州的军改,慢慢已经涉及到了边路的机构设置,
员编制,以及各自的权力。由于还在试行,在制度上秦州帅府与制度设计有很多冲突的地方,一时改不过来,靠着徐平的直接授权在运行。
秦凤路能够如此运行的核心,还是赵祯没有收回去的便宜行事之权。这道诏书只要还在徐平的手里,很大程度上他就可以绕开枢密院和三衙,以自己的意志在秦州行事。而连续几次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徐平的权力,只是临时
的授权终究不牢靠。
大宋的军事制度在设计上分权厉害,犬牙
错,很难形成一个
独断专行的局面。哪怕同一个时间,边路帅臣和边路帅臣的权力实际也是不相同的,要看兼任的官职,还要看临时给予的权力大小。现在的西北沿边五路当中,徐平的权力最大,鄜延和环庆两路的帅臣权力最小,军事上他们上面还有一个陕西路都部署夏守赟。
经过数个月的磨合,秦凤路在军事制度上的运行才正常起来,虽然还缺少制度上的保障,但已经足可以适应现在的局势。进
夏季,徐平在定西城的
子越来越少,更多的时间是在秦州,军中的
常事务他已经很少
手了。
这一天,徐平在秦州帅府召见石延年、范祥、王拱辰以及新任秦州都监赵滋议事,讨论一年多来并帐为村、编户齐民的成果,以及未来制度施行的原则。
石延年道:“自一年前在秦州周边并帐为村,现在陇西县以西,天水县以北,均已经完成。原本以为会引起蕃
不满,多生事端,一年下来,却没想到事
反了过来。现在离着秦州近的地方,不时有蕃落要求州衙在他们那里施行并帐。只是现在州里官吏不足,
手稀缺,只能拖下去。如今陇西已经设县,要想把并帐推行的地方再广一些,必然还要设更多的县镇。只是秦州地处西北,朝中官员多不愿来,此事麻烦。”
王拱辰道:“蕃
的眼皮浅,他们愿意并帐,不过是眼红并过帐的地方蕃户,从官中得了好处。秋冬季节,
木枯黄,并过帐的地方,由官府赊给他们牧
粮食,到了开春之后剩的牛羊就多。千百年来的规矩,牧场就在那里,谁家的牛羊多,吃的
就多,就越是能赚便宜。见了这好处,才有那么多蕃落要求并帐为村。不过,他们并帐了,我们就要赊给他们牧
粮食。赊出去的东西,可不一定收得回来,总是有风险在。我记得在京西路的时候,经略便就不同意施行青苗法,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