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党项投宋的人(1/2)
年刚刚过去,枢密副使李咨去世,辍朝数
,赠尚书右仆
,谥号宪成。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随着李咨的故去,枢密院进行了一些小变动。张士逊由枢密使改为知枢密院事,王德用、盛度和韩亿为同知枢密院事。紧接着,又补前两年被吕夷简排挤出京的原御史丞杜衍回京任同知枢密院事,排位在王德用之后,其他
之上。
宰执的地位排序,是宰相在前,枢密使居其次,知枢密院事再其次,然后才是参知政事,之后是枢密副使,再然后才
到同知枢密院事,签署之类排在最后面。
枢密使和知枢密院事都是枢密院的长官,职权相同,但地位有高低,在此之前一般
流使用。这一次改动,虽然
员和官职变动不大,但枢密院的地位比中书降低了。
自新政开始,朝廷手里有了钱,诸般政事推进得相当顺利。与之相比,去年军队出了太多问题,这种变动体现了皇帝和朝廷对枢密院前一段时间所作所为的不满。
此时大宋上下歌舞升平,一片繁华景象。立国这么多年,到现在才真正做到了用度不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都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政事堂终于开始习惯,不再天天愁着怎么敛财,而是开始想着减税,各种各样的苛捐杂税,逐一删减合并。徐平这两年一直说的花钱财政,到了现在才算是被慢慢接受了。
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自古以来,官府都是靠着皇粮国税过
子,只有从下面向上收的事
,哪有向下面发钱的道理?可徐平就是把这种梦想变成了现实。钱监用纸就印出钱来,以三司为首的各个衙门想的就是把这印出来的钱花出去,很多官员想想就觉得。
危机往往都是在盛世时埋下种子,越是这种时候越是不能放松。跟别
不一样,徐平并不敢放松,一心想着要把现在已经证明了的好政策固定下来,制度化,形成法律。从过了年之后,他便带着三司的
整理这两年的政策,事无巨细,上到详定敕令所里。
敕令所名义上的任务是整理诏敕,进行删减合并,把整理后的诏敕编辑成册。实际上这是立法机构,除了整理出来的敕令,还会对这些敕令进行解释,合起来才是法条。换句话说,原来的敕令有可能只是个由
,真正的意图是在那些解释里。
一州一县的编敕是由地方长官主持,三司因为牵连极广,虽然编的是一司的敕令,还是要由宰执挂名提举。陈执中和韩亿两
提举管勾,实际上他们只是掌握大的方向,具体做事要靠徐平带着三司的
去办,最后由两位提举审查而已。
从宋太祖开始,为了防止子孙不肖把国事搞坏,一向注重制度的建设。理论上说,宋朝的政事要求一事一制,凡事皆有制度,没有制度则用成例,如果连成例都没有,则由朝廷集议。这种
况下编敕极为重要,一旦制度确立起来,便就形成了政事规范。
新政徐平自己也是边做边试,成功了之后把制度确立起来,才算告一段落。
去年闰年,今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早,未出正月,阳光照在身上就暖洋洋的。徐平出了敕令所,伸了个懒腰,抬
眯着眼打个
嚏,觉得格外舒爽。
有徐平在,三司衙门的档案整理工作比其他衙门都出色,整理敕令并不麻烦。而且
常徐平跟属下官员经常讨论,在三司内部已经形成了共同认识,对敕令的解释也并没有什么争议,整个编敕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相当顺利。当年吕夷简编《中书条例》,完成之后曾自豪地说,有了此书,虽一庸
也可为宰相。徐平希望这次三司编敕完成,自己也可以这样对
说,有了这些法令,虽一书呆子来做三司使,照样也可让天下用度不缺。
慢慢溜达回自己的长官厅,在案后坐下,让公吏上了茶来,徐平舒舒服服地喝了一大
,随手拿起案上的朝报观看。看了几眼,突然睁大了眼睛,愣愣地看了一会,一
茶就
了出来。这突如其来把一边的公吏吓了一跳,急忙请罪,上来收拾。
把茶放下,徐平指着朝报问道:“这是什么时候送来的?怎么不早些给我看?”
公吏道:“省主,您到敕令所的时候,进奏院才刚刚把朝报送来。因为未得吩咐,小的没有急时拿给省主,是小的错,以后记住了。”
徐平一挥手:“罢了,既然是刚刚送来,便不是你的错。”
说完,徐平把朝报拿在手里,站起身来,在官厅里转来转去。思前想后,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徐平叹了一
气:“嫌我一个三司使管枢密院的事
,
心的事
多,若是没有这些
七糟让
看不下去的事
,哪个愿管?唉,还是要管一次。”
说完,回到案后,提起笔来写了奏章。要
给公吏送去的时候,又收了回来,想了想道:“算了,还是我到大内走一趟,此次只怕不面奏要坏事。”
处理了一些紧急公事,看看已过正午,徐平便离了三司衙门,顺着皇城,到了大内的垂拱门外。閤门那里依例办了手续,才知道赵祯正在听贾昌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