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培训中心(1/2)

开封城西北角,五丈河边,新起了一片院落。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黛瓦白墙,用料非砖瓦即青石,就是点缀在其中的几座二层小楼,也全都是砖石结构。在这个大量使用夯土和木料的时代,这一片建筑透出一种别样的硬朗,另有一种风味。

这里的诸提举、勾当公事、办公事,以及吏中的主事以上,一大群早早就迎在了大门之外。远处看见马匹过来,急忙上前行礼。

徐平等翻身下马,略说几句,太阳底下也不多待,随着众进了大门。

这里就是三司属下各种公司的培训中心,徐平按照自己前世的大国企的自办学样模式建起来的。不管是什么公司,员培训学习主要都是在这里,只有那些与实际结合紧密的小学习班才由公司自己组织。不管是论规模还是学习的组织以及实效,这里都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子监,是京城里实际上的最大学校。不过这里的学生学完之后进的是各公司,而不是进官府,除了在公事上有接触的官员,士大夫并不注意这里。

因为进了公司也是有了铁饭碗,特别是那些管理岗位,待遇比官府里的底层官吏还要优厚一些,最近一些子开始有科举无望的士子弟进来,好坏谋个衣食。京城里的官员成千上万,能够荫及子孙,一个就把全家养起来的都要到中层以上,下层的小官可没有那么优厚的待遇。他们的子弟,以前是奔着各衙门的公吏,以及各场务的吏职去,特别是那些有油水的职位,同样趋之若鹜。以为士子弟和读书就不屑于做公吏,那可是大错特错,每次新招公吏,这些都是最大的投考群。

特别是最近京城里开始学习京西路,培训专门的管账员,更是热门,甚至有不少从国子监转过来,专门学习做账的。进士不是那么好考的,而读一辈子圣贤书,不中进士就什么都不是,京城里连个教职都不好找。七老八十才有特奏名,还不一定熬得上,就是熬上了得到个官身,也绝无前途,低级选的待遇还赶不上现在公司做账的呢。

京城好就好在这里,什么都可能缺,就是从来不缺。而且只要衣食无忧的家,子弟大多能够读书认字,员素质远不是其他地方可比。

管这里的蔡提举五十多岁年纪,荫补为官,三十多岁才得到实缺,到现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二十年,还是选身份,官员中的最底层。若是在徐平前世,无法想象这样一个机构让这么一个小官来管,但这个年代就是这样,别说是这培训机构,大量的公司管理者都是底层选小官,还有不少是武官。所谓冗官,基本就冗在这些的身上。徐平办了这些公司,给这些出路,有了实缺子就好过多了,他们都从心里感激徐平呢。

进了长官厅,上了茶汤。一碗酸梅汤下肚,身上的暑气才慢慢散了去。

徐平问站在面前的蔡提举:“你这里建成也近一年了,现在有多少学生?”

蔡提举恭声道:“回省主,如今在学的有三百二十六,其中二百六十三是从各个公司来的,还有六十三是从外面招进来的。”

“他们学得如何?你这里可有什么难处?”

“学的用心,毕竟学好了就有一碗饭吃,哪个敢懈怠?说起难住,其他都好,就是缺教的。教公司来的粗识些字还好,一些他们做事要用到的学问,和算学之类,就难找教书的了。这样的本来就少,我们这里能请来的,就更加凤毛麟角了。”

徐平对身边的叶清臣道:“叶判官,这里的事你多上心,蔡提举说的事,可要记下了。我们建起这些房子来,不是为了好看的,是要真地教出能够做事的来。现在一切都是相当于在一片白地上另想炉灶,必然事事艰难,只有多花上心思。话说回来,这两年你把这里搞好了,以后也就容易多了。”

叶清臣面现难色:“省主,其他都还好说,缺钱缺粮,三司库里拨付就是。但是缺教学的,又到哪里找去?公司里的事,大多都是前不曾做过的,都不懂,怎么可能找出来教呢?这事,只怕还要从长计议。”

徐平摇了摇:“话不是这样讲,非生而知之,边做边学,边学边教就是。大不了一时搞不清楚,教的有些差错,以后纠正过来就好。其中的关键,是公司里要把做得好的拣选出来,给他们更多的钱,更高的地位,让那些做得好的来教。教学相长,他们教的时候,也会发现更多的不足,事才会越做越好。”

“省主的话,属下记住了。”

徐平点了点,还是意犹未尽,对身边的几道:“官员做事,最重要是兴利除弊。怎么能才兴利除弊?现实中我们碰到的难处,一百件里有九十九件是圣贤书里没有的,遇事只会翻古书,是没有用处的。太宗朝宰相吕正惠公曾有一言:‘耕问,织问婢’,这话说的意思就是我们遇到了什么事,不要凭空瞎想,而要低下,弯下腰,问一问那些真正做这些事的。有他们做事的实际,再有你们胸中对天地之理的理解,结合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