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预算(1/2)
 公吏上了茶来,徐平和陈执中落座,问他:“参政,衙门里有哪些重要职位的
员必须要更换的?这些
子,一直没见三司这里换
的动静。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陈执中道:“等你来喽,我怎么好临走之前给你把
换
了。说起换
,其实衙门里必须要换的
可是不少,你要忙上一阵子。” 
 王举正的岳父是陈尧佐,陈尧佐
了政事常,按照回避法,他必须要出京,户部副使必须要换。王博文已经定了要去舍
院任知制诰,盐铁副使也要换,
还没走,只是在等着徐平安排接任的
选。至于下面的判官、勾院、磨勘司等,要换的
就更加多了。 
 三司不是个好衙门,能往高处走的,徐平也不好把
留在这里。 
 跟陈执中商量了一会,徐平的心里大致有了个数,借着这个机会,把自己中意的
顺势安排进三司里来。赵祯没动三司的职位,本就是给他这个便利。 
 说过了衙门里的
事,徐平道:“我这次回来,参政应该猜得出,三司里的好多衙门也要变了。有的要合并,有的要裁减,可能新设一些,政事堂那里,参政多费心。” 
 陈执中无奈地摇了摇
:“自然是早就猜到了,官家升我进政事堂做参政,又何尝没有这个意思?我们自己
,你先把大概章程说一下,让我的心里有个底。” 
 在徐平和陈执中这个级别的
中,他们两个算是离得近的,都算赵祯最亲信的一个派系。现在赵祯在外朝的势力单薄,两
自然而然就走得近一些,相互扶持。当然以后如果真地有那么一天,其他宰相的势力被压下去了,两
又会发展成新的外朝派系。外朝与内朝有天然的矛盾,想在外朝坐得稳,与内朝的争斗就不可避免。真要说起来,难道李迪与赵祯的关系又远到那里去?但一旦做了宰相,就身不由己地要与皇帝争夺权利。 
 要么在外朝做个孤家寡
,满目皆敌,只求一个简在帝心。要么就必须与皇帝有合作有争斗,宰相才能把控外朝,顺利施政。这是政治结构带来的矛盾,不以某个
的个
意志为转移,中间的分寸拿捏,就看每个
的本事了。做得好的便如吕夷简和王曾,一个靠着广结党羽,一个靠着能力和个
魅力,既在外朝一呼百应,又能与皇帝保持和谐关系。 
 现在,徐平必须和陈执中密切合作,自己在三司做实事,陈执中在政事堂帮着摇旗呐喊,还要挡住来自各方面的质疑和压力。宰相掌一国政务,有了三司使,他们的
力不会分太多到三司来。京城里各个衙门的公事三司衙门占六到七成,但那是指庶务,数量占的分量大,但重要
就差得远了,政治的核心还是在
事。四
里知开封府最难做,三司使在其次,便就这个道理,做事累死累活,地位却远不上翰林学士和御史中丞。 
 徐平理了一理思路,对陈执中道:“除了衙门里一些职位
事的变动,现如今最紧急的事
,便就是把京西路的飞票兑付了。不说我回京之前,因此事而闹出的风波,我回来了无论如何要赶快解决掉。就单看那几千万贯的数字,不尽快清理掉,三司以后做什么事
都要被拖累。天下间能有几千万贯利息的事
,可是不多。” 
 陈执中点
:“此事确实是十万火急,不但是京西路那里议论纷纷,京城里也各种说法都有。好多官员都怕你到三司后接下来三司
的钱全拨到京西路那里去,大家吃苦。我听说你在京西路编了一套《富国安民策》,里面有讲如何解决的法子,不知是也不是?” 
“办法总是有的,《富国安民策》里也确实有讲。那册子已经编好,我回京之前在邓州召集京西路官员集议过,本是要上给朝廷的,结果突然被召进京来,耽搁在那里。”
 陈执中道:“只要是上给朝廷,我总能看到,不急在这一时。你且说一说,到底是什么样的法子,我心里有数,不至于被
问起一无所知。” 
徐平笑笑:“其实无非还是吕王两位相公提起过的,他们说的也都是《富国安民策》里讲的方法,算是英雄所见略同吧。不过两位相公讲的,终究是太过简略,即使施行起来也是后患不少。这几天我也思考过,后边还是要按吕相公说的钱庄这条路上来着手。”
 “具体如何?当
吕相公讲的,我听着不怎么靠谱的样子。” 
“单靠钱庄,只想着收些钱上来应急,自然是不怎么靠谱。这条路要走得通,三司衙门必须大变,要新设几个衙门,专门做事才行。”
 徐平习惯
地拿了桌上的一枝笔在手里面,边说边比划,不过并没有蘸墨。到陈执中这个地位的官员,都是一时之选,脑子特别灵光,记
也好,不会出现对方说了半天,他一脸茫然的事
。不然这个年代,在皇帝面前议事大家都正襟危坐,又不许随便
问别
,又不许记笔记,脑子稍微反应慢一点的就要出丑。 
“通过钱庄收钱上来终究只是手段,关键这钱要怎么花出去。花得不明不白,收了不如不收,为下策。用在有用的地方,账目清楚明白,是中策。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