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紧急措施(1/2)
等到开封府派来了几个老吏在沿河大道上巡逻,徐平又吩咐了自己家里的小厮在岸上看着,这才离开汴河边。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回到家里跟母亲和林素娘说了一声,徐平赶回三司衙门。
开国侯为从三品,虽然此时官员章服待遇等还是以本官为主,但涉及到“通贵”官和“议贵”官的时候,这个开国侯的从三品还是有用的。衙门里的公吏和卫兵见到徐平,一下就比往
恭敬了很多,纷纷躬身行礼。
徐平回自己本司官厅看了一下,并没有什么特别紧急的公文,便让吏
唤了商税案的主事过来。
主事郑召言三代都是三司公吏,典籍故事烂熟于胸,例带银酒监武,即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监察御史和武骑尉,分别为散官、检校、宪衔和勋。这些官衔虽然也有正式官告,却没有任何实际上的意义,银青光禄大夫从二品,真正带上这散官差不多要到宰执了,授给这些小吏,只是满足他们的虚荣心而已。在三司里,
都称郑召言为郑主事,只有他们身份差不多的公吏坐在一起,才会郑银青这样叫着自己
觉得荣耀。
这个道理跟选
的“阶绯”和“阶紫”差不多,徐平的岳父林文思是选
,
过一年就可以穿朱色官服,即“阶绯”,而徐平作为京朝官多年以后才被“赐绯”。
这种传统正是因为公吏和选
的实际地位太低,才用这些没有实际作用的荣誉安慰他们,这些官衔带在身上,既没有俸禄,也不享受相关待遇。不过反过来说,也表明这个时候的吏
地位比后世要高得多,远不到类比贱籍的程度。
郑召言进来,向徐平行礼:“徐判有何吩咐?”
“这几
的簿书拿来我看一下,尤其是近
市面上的物价如何,税收如何。”
郑召言应诺,没多大一会,就带了吏
抱了一大堆案卷进来。
徐平看着现在的案卷就
疼,虽然也有固定格式,但多年因循,又没有一个统一的系统,查起来相当考验
的智商和耐心,还有体力。三司每年案卷数百万卷,千把吏
,几十个官员,能把数字理清的都是值得在史书上大书特书的了不起
物。
把案卷放下,徐平让郑召言留下,再唤几个熟手吏
来,帮着整理案卷。
徐平自己摊开纸分门别类记录,让郑召言带其他几
找数据,把最近
子的物价变动
况和商税收
的变化都列成表格,看起来一目了然。
物价并不是每天统计,看起来波动并不明显,商税收
则就显眼多了。自献俘大典之后商税一天比一天多,节节攀高,而且未来的
子还会更高。
商税是按货值收的,也就是说物价上涨和
易量增大都会导致商税增加,而以最近这些
子来看,毫无疑问物价上涨是商税收
增加的主要原因。
把数据统计清楚,徐平对郑召言道:“明天,你带几个得力手下,到京城里的几个行市和热闹去处,看看现在物价到底如何,给我条列清楚报来。”
郑召言应诺,徐平便让他们抱着卷宗回去。
一个
坐在案几后面,徐平想着近
炭价
涨的事。
供给小于需求,价格便就上涨,直到形成新的平衡,这是商业社会的客观规律,并不以
的主观意志为主移。可现在很难说是商业社会,上至帝王下至官员也不想让这个社会变成商业社会,他们有自己的道理。
价格涨不涨官员们并不会怎么关心,直到影响到民生甚至影响到自己生活了,那就成了朝野关注的重大事件。商户在这个时候涨价一定是昧了良心,要不怎么古贤
都认为商
是社会的蛀虫呢。
出官家库存打压价格是第一步,如果第一步无效,开封知府张观也就无能为力,估计是要换
了。换个手段硬一些来的,然后强令炭行行户低价出售,在与商家的斗智斗勇中能不能占得上风,就是评价一个官员吏才的标准了。
徐平并不关心这些,官与商的争斗他不感兴趣,真正的民生问题是,
着炭行把存的炭都卖出来,然后呢?
这个季节正是存炭的时候,无论炭行,还是皇宫,还是城里的富
大户,都才开始存炭不久,京城里的炭的库存确实不多。
突然间天气严寒,大雪封路,漕运不通,现在开封城缺炭是实打实的,就是用各种方法把库存的炭全部
到市场上,全部卖出去,还是缺。相对需求来说,供给的缺
是硬的,并不会以
的意志为转移。
这种时候,把有限的库存用强力
到市场上,可能造成一场灾难,一场对下层穷苦百姓来说难以承受的灾难。
市场上的炭,哪怕以三百文一称半价出售,穷
还是买不起。就是价格再降一半,到一百五十文一称,他们依然买不起。当市场上的炭卖光,这些炭就进了富
最少也是中产之家里去,最下层的穷苦
家里依然还是只能用身子硬抗这寒冷的冬天。
到了那个时候,才是真正的麻烦了。现在炭不管是在皇宫里,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