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归正人(2/2)

,后陷于蕃而复归中原,盖自邪而归于正也。其实就是沦落异域的汉,由于种种原因,选择归国。唐朝疆域广大,虽然并没有像汉朝那样大规模地向外移民,但为官经商等种种原因,还是有不少流落在周围的小国,林林总总加起来也不少。

归明,元不是中原,是猺来归中原,盖自暗归于明也。就是本身是少数民族,选择内附的,主要有纳土归明、举族归明、降归明等一些名目。典型的如黄天彪,就是纳土归明,举族内附,所以才享受诸多优惠。

宋朝官方政策虽然对归正和归明都欢迎,但还是有细微差别。最主要的是归正主要在北方,而徐平邕州这里西南沿边,以及荆湖两路,招纳的都是归明。这少年身份没问题,地方却有些尴尬。

邕州这里管治不严,以前也不是没有从外邦回国的,但都是悄悄落下脚来,委托小吏纳编户而已。这少年是徐平碰到的第一个正经顶着归正来的,难免要谨慎一些。

想了一会,徐平还是决定按照常例的政策办。虽然在异乡两百多年,时间确实久了些,但愿回来也不能拒之门外。

“这样吧,你先在这里住些子,等有可靠之回太平县,你随着一起回去。太平县有蔗糖务的学堂,你便先在那里附籍读书,其他一应生活所需,我自会命难你安排好。”

陈天明听徐平应,大喜过望,忙道:“官恩,学生没齿难忘!不过常所需就不劳官费心了,学生这里薄有储蓄,足够常所用。听闻官是天圣五年的一等进士,能闻教诲,就感恩不尽!”

徐平知道自己这个进士水分颇大,虽然这也几年也努力读书,总是心里没底,所以一般不与谈学问的事。听了陈天明的话,便道:“我这里事务繁忙,想与你谈谈学问,也没有时间。你还是到太平县去,那里新来了一个教书先生,是江南,名叫李觏,学问极好。江南诗书之乡,他的见识也非寻常,你还是到他那里求学。”

陈天明心里微有些失望,不过不好表现出来,还是谢了徐平好意。

至于该给的优惠政策还是会给,怎么处理就是陈天明自己的事了。

说过正事,便闲聊几句,徐平问道:“趾为中原郡县之地,也有千年了,想来那里中原去的也不少。”

“与土比起来,我们中原还是太少,常受他们欺负。不过积年下来,再少也形成了几个聚落,我住的地方便全是中原后裔,也有几千。”

徐平吃了一惊:“这么多?倒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岭南,哪怕就是趾那里有大片平原,几千的聚落都是不小的势力了,没想到汉还有这种规模。汉朝开拓边疆,伴随着中原的大量外迁,徐平这个时候西南还有大量那时留下的汉蛮。唐朝时则与之相反,大多是把边疆迁往内地,倒没想到还能在趾留这么多

陈天明道:“几百年累积下来,几千也不多了。再者中原与土通婚的很多,也攒下不少。”

徐平点,心里记住了这事。再聊几句,便让吏带了陈天明下去。

回到后衙,见桑怿还眼地在那里等着自己,徐平笑着过去,与他把残棋下完了,便停住不下,推说休息一会。

兵士上了茶,徐平一边喝着,一边对桑怿说起陈天明的事。

最后,徐平摇感叹道:“却没想到趾那里有这么多汉,你说,他们要是像北方汉一样,几百几千地来归正内附,会怎么样?”

“劝你可别动这个记!在邕州这里,朝廷只想着边疆宁静,从真宗年间起,内附的归正归明往往不留,还是遣送回去,就是怕趾借生事。你要是一下招来几千,怕是朝里一顶擅起边衅的帽子就扣到你上来!”

“也是。”徐平点,心里却总是有点不甘心。(未完待续。)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