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25章 瓜分战果(2/3)
有四位汉室高级将领参加的会议,其所讨论的内容,绝对不可能是什么毛蒜皮的小事。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抵达中军大帐之后,除了那位代表周灶前来的副将没有动作之外,郦寄、秦牧、柴武三,都不约而同的从怀中逃出了一卷竹简。
在这些竹简之上,没有写只言片语的废话,只有一个个此时或许还不为所知,未来却必将为天下所知的
名罗列其上。
在那一个个名的背后,还跟着一串密密麻麻的数字;在柴武身旁,一位身形魁梧,身着甲胄,却满是儒雅气质的青年正洗笔研磨,似乎是准备核算那一串串不知代表什么的数字。
而这样一场颇有些诡异的会议,也终于在柴武一声略带些自豪的提议声中,拉开序幕。
“还请诸位详述斩获,老夫也好修奏一封,上报长安!”
——没错!
这一场只有四个与会,帐内只有一
负责记录的会议,恰恰就是此次马邑战役的‘功勋确认’大会!
或许在后世看来,武勋这种东西就和血型一样,只要确实有,就根本跑不了。
但在以斩首,尤其是‘俘斩’作为计算方式的封建时代,军队斩获的计算方式,却会使得每一个敌方首级的归属,都将对某位高级军官的生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原本的历史上,魏尚为云中守,匈每有南下犯边,云中郡尉部都损失不小,反观斩获却是零星几个,可谓凄惨无比。
当然,这不能怪魏尚是个包——实际上,在高皇帝刘邦底定汉室到世宗孝武皇帝刘彻剑指
原,这长达近百年的时间间隔内,云中,永远都是最坚固,最不容易被攻
的一座城池。
尤其是在魏尚为云中守的数十年当中,匈在云中城下,更是丢下了数千居尸首,其中不乏‘大当户’这样的匈
高级贵族!
在匈‘万物皆可为神’的宗教背景,以及‘打不过的都是神’的认知背景下,云中郡守魏尚,也荣幸的得到了匈
牧民‘塑泥为像,早晚祭拜’的荣誉。
而在魏尚驻守云中这样一座‘塞外之城’的数十年时间当中,匈的步伐,从来就没能跨过云中城的任何一面城墙!
在孝惠刘盈到孝景刘启这数十年当中,云中城的城墙之上,不止一次上演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热血奋战!
为了保卫家园,勇敢的云中军民可谓是前仆后继,拼着家家戴孝乃至于族谱断绝,将云中城‘绝不可能被攻’的烙印,
烙在了每一个匈
的灵魂当中!
但让魏尚屡屡受挫,甚至险些被羁押长安,秋后问斩的,恰恰就是匈的‘抢尸之俗’。
汉军制:北方地方部队对外作战,无论双方兵力对比、实力对比,以及具体的战况,统一一刀切——俘斩。
浮斩,也就是斩首数量减去本方阵亡数,得正便为‘功’,得负便为‘惩’。
这也是那句华夏名谚:‘一将功成万骨枯’之由来。
——一个将军,哪怕把手下一万将士拼了个全军覆没,只要战后能拿出一万零一颗敌军,那就算有功!
反之,若是某将军以弱敌强,以五千兵马对抗敌方十万,杀敌一
,自损二
,便也算‘指挥失当’。
在这种丝毫不见面,只看浮斩,即‘净斩获’的制度之下,几乎每一个率军将领,对本部每一个斩获都抱以无比的重视。
有了这一个,没准浮斩就是正,功劳不功劳且不提,起码不用被降罪;
可万一没这个,浮斩刚好得了一个负,那战后班师回朝,可就有得苦
吃了。
也正是出于这个考虑,作为东路军主将的曲周侯郦寄,都已是不顾武州塞随时可能面临匈单于庭主力攻击的危险,将指挥权
到了副将栾布手中,自己则亲自来到了柴武的中军大帐。
盖因为郦寄必须保证,自己所部的每一个斩获,都要被柴武那一封‘战报’清楚地罗列出,并上报长安!
即便是如今战斗还未完全结束,东路军还有极大概率,要在武州塞和匈单于庭来过一场,郦寄也对此重视无比。
——要知道汉室的功侯勋贵上战场,那是有任务指标的!
若是勋贵传到某一代,没能完成相应的战争指标,那待等这一位‘不学无术’‘不肖其祖’的勋贵死去时,爵位传到下一代,就要开始递降了!
彻侯降为关内侯,关内侯降为大庶长,大庶长降为驷车庶长······
所以比起那些只有将衔、官职,却没有爵位在身的军官,郦寄、柴武这样的功侯勋贵,对斩获的重视程度更甚一分。
除此之外,汉室的时代背景,也使得军队的高级将官,天然负有‘为属下请功’,起码也要保证所部将士功劳不被抢走的义务。
——稍一想就可以知道:士卒拼死追随一个将领,如果到来,将领却连手下军士的武勋都守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