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89章 南越震荡(2/3)

还是昂首挺胸的,在汉昭帝六年(前81年)春,带着那根只剩下光秃秃一根竹竿的天子节,回答了长安。

苏武牧羊的故事,更是在后世成为了初中课本的必备内容,为后世所称颂。

而另一个故事,几乎发生在同一时间线,同样发生在汉室和匈奴之间。

故事的主人公,是飞将军李广的嫡长孙:汉骑都尉李陵。

在苏武懈使团出使匈奴的第二年,也就是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率所部五千丹阳弓骑,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讨伐匈奴

而此战,也是李陵第一次随军出征。

在这次战争中,李陵不甘心为李广利大军运输后勤辎重,武帝猪爷便以‘马匹不足’为由,阻止李陵出征。

最终,拗不过李陵哀求的武帝爷,只能允许李陵独自领兵,深入敌后,并派前伏波将军路博德为李陵大军的接应部队。

李陵自持才高,不愿做李广利的后勤部队,那路博德作为前任伏波将军,又如何甘心为初出茅庐的李陵做后援?

就这样,李陵大军的败亡,埋下了一颗关键性的种子。

之后,李陵便不顾路博德‘等明年开春在出征’的劝说,执拗的在入冬前深入敌后,最终被匈奴单于庭本部大军全面包围。

而在陷入包围圈之时,‘骑’都尉李陵麾下的五千丹阳弓骑,全都是徒步作战·····

不得不承认:李陵才高气傲,自然是有他的资本——以五千‘步兵’被匈奴单于庭本部八万精骑层层包围,李陵依旧率军五千,射杀了一万五千以上的匈奴骑兵!

为了围剿李陵所部的五千汉卒,匈奴单于庭至少损失了四万以上的青壮勇士!

但无奈双方兵力差距太大,匈奴正处于‘必须答应汉室一次’的关键时期,对于李陵所部的围剿几乎是倾全国之力。

反观汉室这边,主将李广利与李陵之祖父李广本就不是一个阵营,李陵出征前又拒绝为李广利押送后勤辎重,得罪了李广利。

而作为后援部队的路博德,自然也对这么一个毛头小子,对自己这个前任伏波将军的狂傲感到恼怒。

各方面原因综合之下,李陵所部成为了孤军深入,没有救援、接应的孤军。

五千步兵组成的孤军,在草原被单于庭八万骑兵包围,其结果,显然是注定的。

最终,李陵所部将士射光了将近五十万支箭矢,最后弹尽粮绝,被彻底包围在一处山谷之下。

如果故事到这里,以李陵‘誓死不降’,多拉几个敌人垫背为结束,那根据李陵的战功,李氏一门得封个千户左右的彻侯之位,几乎是板上钉钉。

哪怕李陵最终和霸王一样,在奋力厮杀之后拔剑自刎,也必然能成就千古佳话。

但故事的转折点,也恰恰出现在了这里。

——李陵,投降了。

非但投降匈奴,李陵还在后来成为了匈奴的右校王,实打实的贵族!

甚至于在匈奴期间,李陵还曾代表匈奴单于庭前往北海,劝说被羁押流放的苏武也和自己一样归附匈奴

就这样,李陵奋战数十日,凭无马弓骑五千,杀敌数以万计,最终却落得个‘汉奸’之名。

反观汉使苏武,对于汉室几乎称得上是毫无功勋、贡献,但只凭守节这一项,就成为了骨气、汉节的代名词,最终回到长安,官至九卿(典属国,今之典客)。

这两个故事放在后世,或许会引发一定的争议:为什么?

苏武毫无功勋,就只是没投降,就能成为青史留名的名臣;李陵奋战杀敌,功勋卓著,只因为投降匈奴,其所有的武勋都被否决?

实际上,二人最根本的一点不痛,并非是苏武无有功勋,而李陵功勋卓著,而是骨气、气节。

简单来说:李陵那样的名将不能说遍地都是,但在当时的汉室,也并非找不到同一水平线的人

但苏武所展现出的气节,以及长达十九年始终坚定不移的忠臣,却是沧海一粟。

说白了,李陵就是个很能赚钱,但一有事就抛妻弃子的人,而苏武是个能力平庸,却始终将妻儿父母记挂在心中的踏实人

这样的两个人放在一起,但凡是个明智的人,都知道如何做选择。

而对于深受陆贾‘透露情报’之利的赵佗而言,陆贾的所作所为,几乎可以堪称是‘卖国’。

即便陆贾的存在让南越获利,即便陆贾透漏的情报几次让赵佗占据战略优势,但这依旧改变不了赵佗内心深处,对陆贾的鄙夷之深刻。

这个时代就是这样:对于忠贞不二的人,即便是敌人,也会给与一定的尊重。

而对于两面三刀,摇摆不定的人,哪怕是因此获利的敌人,也会抱以鄙夷。

就拿高皇帝刘邦来说,其所作所为,就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

——如今位列九卿的汉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